别错过! 光伏领袖对话:关于企业自律、转型、出海!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5-11-24 17:43:46

“在中国现在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反内卷仍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主要解决的矛盾。”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判断,戳中了光伏行业痛点。......

“在中国现在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反内卷仍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主要解决的矛盾。”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判断,戳中了光伏行业痛点。

事实上,自2023下半年起,光伏行业便进入下行周期,产能过剩日益凸显、主产业链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企业亏损屡破纪录……

自此,“反内卷式竞争”逐渐成为光伏人常挂在嘴边的高频词。

为应对行业困局,从企业自律到政策引导,光伏人掀起“反内卷”的风潮。彼时,如何打破“内卷式”竞争、穿越下行周期,成为了光伏行业关注的焦点。

11月18日,光伏企业领袖们齐聚蓉城,共商行业“反内卷”、“跨周期”对策。

为应对行业“内卷式”竞争,光伏企业积极寻路破局,有的企业以自律为基开始转向其他领域,有的企业则聚焦海外市场,推动光伏产业“出海”布局。

“我们要跳出光伏看光伏。”

“作为企业要有价格自律、品质自律和产能利用率自律。”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称“一年前我在行业会议上就提过这句话,如今再看,依旧适用”。

徐志群指出,当前,光伏行业要打破“内卷式”竞争、共建良好生态,关键在于做好自律。而在自律前,他表示需要首先明确“企业才是自律的主体”。

“近一年来,光伏行业协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几乎每个月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讨论如何做好自律、防止恶性竞争。但是,只有每家企业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产品、技术能力、管理效率以及对应的竞争对手”。

“虽然大家都看到行业未来前景非常好,但行业供需关系其实不可能很快就就得到解决,需要时间、需要节奏。”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坦言。

为此,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提出几点看法:

一是该退出的企业,要果断退出,快速“止血”;

二是决定要留下的企业,要学会“少流血”。“扩张是一种能力,及时收缩其实也是另一种智慧。”就以高景太阳能为例,“我们过去一两年,在组织、人力、项目上都做了很大调整,砍掉了很多非必要的支出”。

硅料行业为例,“自发式收储”其实本质上就是给提前想要离开企业及时止损,并由愿意长期留在行业里的企业共同承担一部分风险。

除“少流血”外,光伏企业若想稳健存续,还需做好 “造血功能” 的重建。例如部分企业转向押注BC等新技术,或适度延伸至储能等新领域。

此外身处行业调整期,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也提出要“跳出光伏看光伏”

他表示,“如今光伏这边整体偏冷,储能这边却非常火爆。那很多光伏的问题,就必须通过“光+储”“光+风+储能”的模式来解决。”

例如,在正泰新能源承接的开发类项目中,不少原有光伏项目厂家会选择叠加储能,或先开发储能项目再补充光伏配置。

“光伏不是中国的,光伏是属于全世界的。”

光伏不是中国的,光伏是属于全世界的。”沈辉主任在交流中表示。出海一直是中国光伏企业绕不开的话题,更是破除内卷式竞争的重要举措。

谈及光伏出海,英发睿能董事长张发玉直言,近两年海外市场格局变化速度很快。其中欧洲市场的电价高、需求旺,但对产品可靠性要求也高;

非洲及印度等地区则需求量大,但却对价格极为敏感,追求性价比;

美国政策却是一直都在变化,所以要想布局美国市场,需要立足长期,边适应边调整,不过收益回报相对可观。

由此来看,出海布局虽不失为良策,但要想盈利也并非易事。倘若缺乏硬核技术、成本优势,企业即便出海,也难以在海外市场真正站稳脚跟。

此外他还提到,海外金融成本普遍偏高,叠加铜、铝等大宗商品涨价,传统大规模输电的投资收益下降,而这反而为“光伏+储能”带来新机遇。同时组件价格大降推动储能系统成本降低,为 “光储一体化” 出海创造了条件。

不过,国外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环境,大规模投资难收回成本。对此,张发玉建议,希望头部企业能在海外搭建平台、建设组件厂,带动电池片、玻璃等专业环节的头部企业及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形成出海产业集群。

“企业一定要选择行业的主流技术。”

除探讨企业转型、海外市场外,光伏大佬们还预测了未来光伏技术路线。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判断,“未来十年内,很难有全新光伏技术能在大规模应用中撼动晶硅的主导地位。他指出,当前晶硅光伏已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与制造体系,这是任何新技术都需正视的现实。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沈文忠所长总结两点:

一是适度超前的产业化策略。若在新技术尚未成熟时便仓促推进,常常会陷入“效率未显、成本高企”的两难境地,最终“折戟”途中;可若一味观望、迟迟不入场,又很可能错过技术落地的黄金窗口期。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建议,“企业在技术最早出现之后,晚半年、一年,甚至两年开始做产业化,是比较合适的节奏。”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表示,“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实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依托这些优势,其技术往往能在一两年的短时间内就快速赢得市场认可。”

无论是此前PERC的加速放量,还是TOPCon 的快速普及,其背后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源投入和示范引领。因此沈文忠建议,“企业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就一定要选择这个行业的主流技术”。

在探讨未来技术时,沈文忠认为,5年内最关键的仍是晶硅电池5年后各种形式的叠层电池将成主流,但前提是解决顶层电池材料的稳定性问题。

以钙钛矿为例,其材料结构与历史缺陷决定了稳定性难题并不易解决,甚至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曾称,“钙钛矿稳定性问题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

与其把全部筹码都押注在一个尚未完全验证稳定性的技术上,沈文忠更建议行业更多需要寻找钙铁矿以外的材料来做叠层电池的上电池层。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