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M分析]通威股份光伏发展之路:战略制胜(下)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3-11-14 09:54:26

此篇我们将继续详解通威股份如何一步步推全面扩张,揭秘其迎风起飞且屹立不倒的制胜之道。......

全球晶硅看中国,中国晶硅看四川,四川晶硅看乐山。”四川乐山是光伏龙头通威集团的发源之地。在这里,通威集团从饲料龙头成长为了光伏霸主!

上篇研究文章中,我们起底了通威股份如何切入晶硅赛道,在经历了几番波折后,重回光伏赛道。(详情点击:[专题]通威股份光伏发展之路:战略制胜(上)

今天我们将继续为您详解通威股份如何一步步推全面扩张,揭秘其迎风起飞且屹立不倒的制胜之道。

三、2017年~2022年:电池片、多晶硅加速扩张布局硅片及组件业务

3.1 电池片:布局合肥、成都、眉山三大区域

2017年开始,通威股份逐步加快了在电池片领域的布局。

2017年初启动成都二期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并于2017年9月;2017年11月启动总投资为120亿元的合肥、成都20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各10GW),成都三期3.2GW、合肥二期2.3GW均在2018年11月投产,2018年电池片设计产能达到10.9GW(实际产能超12GW)。

2019年开工建设成都四期3.8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和眉山一期7.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年底设计能力达到14.7GW,实际产能超过20GW实际产能超过设计能力的36%。

2020年2月,通威股份披露《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业务2020-2023年发展规划》,提出2023年电池片产能80-100GW的目标,该目标是当时公司实际产能的4-5倍标志着通威股份在光伏领域投资由“小碎步前进”到“激进式扩张”

随后,通威股份在成都金堂开工建设年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同时与天合光能成立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建设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15GW高效晶硅电池、15GW切片项目。2022年签约眉山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同时随着产能的释放,2022年通威股份电池片产能突破了70GW(其中按设计产能,合肥7GW+成都双流10GW+成都金堂30GW+眉山23.5GW)。

表2:2017~2022年间通威股份投产的电池片设计产能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整理

图2:2016~2022年通威股份电池片实际产能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3.2 多晶硅:布局乐山、包头、保山三大区域

与电池片产能每年持续扩张不同,通威股份在多晶硅领域的产能提升在2017年以前主要依靠于内部的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2018年乐山一期2.5万吨、包头一期2.5万吨投产后,公司产能已位列全球前三,扩张脚步有所放慢。

直到2020年才重新推动多晶硅新项目的建设,陆续签约乐山二期3.5万吨、保山一期4万吨和包头一期4.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重识扩张步伐,并提出2023年22-29万吨的硅料产能发展目标,2021-2022年产能陆续释放,至2022年底,通威股份多晶硅实际产能达26万吨/年(其中按设计产能,乐山9.6万吨+包头7.5万吨+保山5万吨)。

表2:2017~2022年间通威股份投产的多晶硅设计产能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整理

图2:2016~2022年通威股份多晶硅实际产能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3.3 硅片:外部采购为主,现有产能15GW

通威股份电池片生产环节的硅片材料主要来源于外部采购,自身硅片产能较小,截至2022年底仅15GW,主要用于自身电池片的生产。切片项目隶属于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为通威股份和天合光能的合资公司,于2021年投产,采用210大尺寸技术路线。

2023年8月,通威股份宣布在乐山峨眉市和五通桥区分别投资16GW拉棒、切片、电池片项目,总投产达200亿元。

可见,在硅片环节,通威股份未来依然主要服务于自身的电池片业务发挥自身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3.4 组件:布局江苏、安徽,2022年组件产能大幅扩张

2016年,通威股份收购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完成后拥有少量规模的组件产能(350MW),2018年对组件生产线进行了技改升级,5月自主研发出了超420W的高效叠瓦组件,年产能实现800MW。2019年启动通威合肥5GW高效组件项目。

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以及对未来光伏组件需求增长的预期,通威股份2022年在组件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完成8GW光伏智能工厂技改项目,组件产能提升至14GW,同时在9月和12月陆续宣布将分别在江苏盐城和南通建设25GW光伏组件项目。

四、2023年~2026年:组件、多晶硅、电池片一体化全面扩张

2022年,通威股份电池片产能为70GW多晶硅产能为26万吨硅片产能为15GW组件产能为14GW,光伏板块(不含电站)实现销售收入1118.2亿元(未剔除内部抵扣),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9%,控股股东通威集团也成为《财富》世界500强首家光伏企业。

2021-2022年硅料价格的上行以及产能的投产使得光伏业务收入占比得到大幅提升,公司总收入达到历史最高。

图3:通威股份光伏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2022年4月,通威股份发布《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业务发展规划实施进展及后续规划》,规划 2026 年高纯晶硅产能规模100万吨(较2022年增长333%),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150GW(较2022年增长114%),继续进一步巩固在晶硅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全球老大地位

尤其是在多晶硅环节,竞争对手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将加剧市场份额的争夺,通威股份产能扩张步伐也较上一阶段明显加快。截至2023年9月底,通威股份拟建在建光伏项目总规模近1000亿元

2023年,随着通威股份组件产能的释放,年末组件产能有望达到80GW,迅速占据全球第二,成为组件、多晶硅、电池片一体化全面发展的全球光伏龙头。

表2:截至2023年9月底,通威股份在建拟建项目表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五、通威股份光伏业务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1)战略制胜

2007年,通威集团就提出了“三步走”发展规划(见前文),而通威股份的后期发展无一不是这“三步走”发展规划的兑现,足见公司的战略眼光。

2005年,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在北京大学经管学院就读DBA工商管理博士时以《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作为研究课题,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主要发展方向,随即进入光伏行业。

而此前一年,德国实施了《新可再生能源法》,光伏发电市场随之蓬勃发展,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世界光伏产业元年,国内光伏装机量占全球不到3%,发展空间巨大。

光有战略眼光还不够,在跌宕起伏的市场能有战略定力才是必胜的关键2008年以后,光伏行业受外需骤降内需未起,同时产能持续释放及进口倾销影响,硅料价格持续下行,行业利润低迷。不少早期的硅料企业如新光硅业陆续陷入停产重组。

在此期间,通威集团一方面尽力维持硅料业务发展,通过技改、效率提升实现降本扩能,另一方面还进军了太阳能电池片领域,大胆逆势布局,说明即使是在市场低迷期,公司依然是坚定看好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

在电池领域,收购初期通威太阳能电池产品为多晶硅电池,2016年多晶硅电池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93%,随着2017年单晶硅片逐步替代多晶硅片,通威顺势加大多晶硅电池投入,2018年迅速将单晶硅电池产量占比提升至53.7%,成为公司电池主要品种,2022年占比达100%。

(2)自上而下布局,逆势适时切入

从三氯氢硅到多晶硅,从多晶硅再到太阳能电池,从太阳能电池再到组件,通威股份/通威集团在光伏领域的布局从上游到下游逐步推进。硅料和电池片则是光伏产业链技术含量最高的两个环节,硅料投资规模大,电池片技术则迭代迅速。谁掌握了更低成本的硅料生产技术则必然比同行领先一步,具备行业话语权。

2005-2008年,硅料资源紧张,是典型的“拥硅为王时代”,硅料资源的获取是下游竞争和扩张的关键;2008年以后,硅料陷入过剩,进入成本为王阶段,通威股份2015年的技改大幅降低了硅料的生产成本。自2015年至今,通威股份的光伏产品中,硅料的毛利率一直是最高的,而成本最低时已低至4万元/吨以下,这得益于其战略选择及成本优势

图2:2015~2022年通威股份硅料业务毛利率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相较硅料领域,电池片业务毛利率虽然略低,但自收购以来,通过技改提升,持续维持超高的产能利用率,2016-2020年间产能利用率一直在110%以上,期间毛利率也较为稳定。同时,电池片业务的收购可谓是抄了个大底,迅速提升了业务估值,也带了稳定的现金流。

在奠定硅料、电池片龙头之后,并在硅料业务利润大幅提升之时,顺势选择进入组件环节。硅料利润大幅提升势必带来产能的新一轮扩张,硅料价格下行不可避免,因此通过产业链延申进一步掌控下游是必然之举。

(3)持续的技术创新

通威股份多晶硅业务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多轮技改,尤其是2013年底投资6亿元进行了第三轮技改,是在当时市场环境下的大胆投资,由此带来了2015年硅料生产成本由14万元/吨下降至8万元/吨,同时实现了产能大幅提升,为后期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既实现了降本提产,又培养了技术人员。为此,永祥多晶硅技改项目指挥部荣获“永祥技改攻关奖”,奖励1500万元,大大激励了公司的技术创新。

在电池组件环节,通威股份持续保持技术试验和积累,组件产能迅速实现大幅技改提升,叠瓦组件实现量产,研发“TNC”(Tongwei N-passivated contact cell通威N型-钝化接触电池)技术(TOPCon技术),转换效率超25.1%;研发“THC”(Tongwei HJT Cell)技术(HJT技术),电池效率最高达26.18%。除了HJT和TOPcon技术电池的并行量产外,公司还在IBC、钙钛矿及叠层电池加以研发创新。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