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M分析]通威股份光伏发展之路:战略制胜(上)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3-11-14 09:44:02

通威如何从饲料龙头走向光伏霸主的呢?......

全球晶硅看中国,中国晶硅看四川,四川晶硅看乐山。”硅料龙头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威股份”)光伏之路正是启于四川乐山。

从“农牧”主业到“光伏+农牧”双主业,从上市初期不足3000人、营收不到30亿到如今5万余人、近1500亿的收入规模,从饲料龙头到光伏霸主,通威股份光伏业务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壮大的,未来又会何去何从?

本专题将分上下两篇,进行详细解读。

一、2008年:收购永祥股份 切入晶硅赛道

通威股份前身为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由通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通威集团”)、刘定全、管超、何志林、刘汉中、熊照明、管亚伟、陈文共同出资成立,2000年整体变更为四川通威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更名为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1995-2007年期间,通威股份的业务以农牧饲料为主,通过并购及新建并举实现规模扩张,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公司收入达67.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达1.3亿元。

2008年2月,通威股份以1.91亿元的价格收购控股股东通威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祥股份”)48%股份和四川巨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永详股份2%股份切入晶硅赛道。同年7月和9月,永祥股份2条多晶硅生产线陆续投产,总产能达1000吨/年(800tpa+200tpa)。

永祥股份前身为乐山永祥树脂有限公司,由四川巨星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与乐山巨星饲料有限公司于2002年10月合资成立,2004年通威集团通过股权转让获得50%股份,2007年上半年增资后通威集团占50.1%,彼时永祥股份旗下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刚刚成立。

在被通威股份收购以前,永祥股份的主要产品为PVC(产能12万吨/年),2007年总收入为8.1亿元(PVC占79%),归母净利润为8470万元。

2008年永祥股份1000吨/年多晶硅项目投产时,正值四川省成-眉-乐硅产业带成长壮大期,而乐山市是全国最大的多晶硅和高纯金属生产、研究基地,拥有丰富的硅矿资源。

表1:2007年永祥股份营收情况

数据来源:通威股份

可见,尽管永祥股份2008年才被通威股份收购,而控股股东通威集团的布局则更早。

2007年,通威集团投产5000吨/年三氯氢硅产能,三氯氢硅则是生产多晶硅的主要原材料,而三氯氢硅的生产需要氯气和氢气,与PVC生产同属于氯碱化工行业。永祥股份在氯碱化工领域的延申拓展以及四川乐山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是未来通威股份光伏业务发展壮大的基石。

同年,公司宣布计划投资50亿元分三期建成1万吨/年的多晶硅产能,并提出“三步走”发展规划

第一步,产业发展的前期将利用项目的机会利润,将通威集团发展成为全国最大、世界前三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第二步,利用资金和资本的优势,联合各优势企业推动产业链依次向后发展到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打通光伏产业链条

最后,实现光伏产业链生产的升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商。

二、2010-2016年:剥离业务与重新入局

2004~2008年期间,受国外光伏装机量大幅增长推动,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由25美元/公斤上涨至2008年的超过400美元/公斤,在此期间市场普遍预计多晶硅的紧张局面将持续到2010年。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海外市场依赖度极高的光伏电池需求骤降,进而影响上游多晶硅产业。同时随着国内生产技术突破并逐步开始规模化生产,多晶硅新建产能释放(2007年产能0.18万吨提升至2008年的2万吨),市场顿时陷入严重过剩,2008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45%,多晶硅价格自10月以来持续回落,2009年上半年跌破100美元/公斤,全年均价跌至80美元/公斤,可谓大起大落。

图1:2006~2012年间多晶硅产能利用率走势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2008年,通威股份多晶硅业务收入在四季度受价格大幅跳水影响也严重低于公司预期,同时受“汶川地震”及“雪灾”影响二期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也未能如期推进。

进入2009年,硅料价格又继续进一步下跌,导致公司新能源板块业务毛利率由08年的63%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13%,永祥股份的净利润则大幅下滑超过90%,接近亏损边缘

作为当时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的德国是中国出口光伏电池的主要目的国,2009年下半年,德国Conergy和Solarworld提出申请反倾销调查,光伏海外贸易摩擦也阴云隐现。

2010年2月,通威股份对外宣布拟将永祥股份50%股份转回给通威集团,最终出让价格为2.03亿元,并表后实现股权转让收益1785万元。然而当时此番出售颇受市场质疑。

其一是由于当时通威股份收购永祥股份对外宣称是“注入优质资产,以利更好、更快地做大、做强上市公司”,“优质资产”注入不到2年就转手售出难以自圆其说;

其二,资产出售后永祥股份的多晶硅业务扩张并未终止,说明通威集团依然坚定看好永祥股份后期发展,与通威股份认为的“发展前景不明确”的判断自相矛盾,当然通威集团重新接手这一“优质资产”亦或另有所图;

其三,市场当时预计光伏市场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多晶硅市场将迎来复苏,同时中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201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确实也实现了120%的增长,同时转让完成后,多晶硅价格也出现了见底回升。

通威集团收回永祥股份的控股权后,随即于2010年7月开工四川永祥多晶硅3000吨/年多晶硅二期项目(2011年10月投产),同时另一子公司乐山永祥多晶硅6000吨/年项目奠基,并宣布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将永祥股份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

通威股份控股股东这一操作与通威股份转出股权形成极大反差。

如今的永祥股份工厂

一年后(2011年7月),远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与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随即发布了《吸收合并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报告书》,永祥股份欲借壳上市浮出水面。

根据《报告书》显示,2010年、2011年上半年永祥股份净利润分别为3937万元和5002万元,同时估值高达39.54亿元(收益法),通威股份可谓是卖在底部

然而永祥股份欲单独借壳上市并未如愿。2012年7月远东实业宣布终止吸收合并永祥股份并认为光伏行业短期市场前景不明朗。2011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又持续大幅下挫,跌破30美元/公斤,创8年新低,年底美国发起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同时国内多晶硅产能进一步放大,2011年较2009年产能又增长一倍,2012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仅40%左右,2012年进口多晶硅价格也出现大幅下跌,最低跌破17美元/公斤,导致下半年40余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足20%,市场哀鸿遍野,2013-2014年晶硅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永祥股份陷入连年亏损。

截至2014年12月底,下属四川永祥多晶硅流动资产仅5.57亿元,而流动负债却高达7.25亿元,负债率超过80%,2013-2014年累计亏损1.89亿元。

此外,永祥股份多晶硅业务还面临客户来源单一的问题且存在关联交易。因此,此时永祥股份急需解决四川永祥多晶硅的资金紧张问题。

图2:2000~2014年多晶硅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剥离永祥股份5年后,2015年5月,通威股份发布《通威股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拟向通威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通威新能源100%股权,向通威集团、巨星集团等17名法人及唐光跃等29名自然人发行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99.9999%永祥股份。

2016年获得证监会批准,交易对价为20.6亿元,其中永祥股份交易对价为20.1亿元,比2010年转让的价格(50%股权成交2亿元)高出数倍,而多晶硅产线并没有增加。

公司称“在未大幅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多晶硅年产能由4000吨增加至1.5万吨(2015年4月技改达产)”,该项提产主要是公司实施原有项目的技改,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能扩张,投资规模较小。

表2:永祥股份的资本运作时间线

资料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整理

收购完成后,通威股份随即于同年启动对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的收购,并于2016年10月份完成收购,为49.84亿元。

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前身为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8月,2013年9月通威集团以8.7亿元获得100%股权,合肥赛维原有1.6GW电池片产能,200MW组件产能,通威集团借此也实现从上游到中下游的渗透。

2013年11月18日,

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投产仪式(图片来源:通威股份)

通威集团对赛维合肥公司生产线进行复产和技改,2014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15年实现电池片销量1598.11MW,组件销量21.11MW。2016年电池片生产线继续进一步技改复产,同时募资建设二期2.3GW电池片项目。

电池片销售回暖、公司盈利能力改善使得2016年通威太阳能资产评估大幅增值,成为通威集团发展史上极为成功的一次收购。而将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转让给通威股份,既避免了通威太阳能在原材料端的风险,又规避了关联交易问题。

表3:2014年永祥股份与通威太阳能的营收和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通威股份

2016年底,通威股份多晶硅产能达1.5万吨,太阳能电池片产能达3.4GW(合肥2.4GW+成都1GW),组件产能350GW,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片产量分别为1.21万吨、2372MW。

尽管经历了几番波折,最终通威股份依然重回光伏领域。

在行业逐步进入低迷期,永祥股份多晶硅业务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通过降本增效、技改提升以及凭借公司的多元化优势、控股股东的支持及旗下上市公司的支持度过了寒冬。

在此过程中,通威集团始终坚定光伏业务发展方向,并通过拓展光伏发电、光伏电池业务与逆势收购赛维合肥实现了从硅料到电池片的延申,凸显了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定义。

小结

2017年开始,通威股份逐步加快了在电池片领域的布局。并形成了合肥、成都、眉山三大生产基地,多晶硅则布局乐山、包头、保山三大区域,硅片以外部采购为主,组件则布局江苏、安徽,从2022年开始大幅扩张。

2023年-2026年,通威一体化全面扩张也将稳步推进。

回溯过去,审视今天,展望未来,通威股份光伏业务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主要离不开三点,我们在通威股份光伏发展之路:战略制胜(下)中为您详解。敬请关注!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