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M视频:美国混凝土电池取得决定性突破接近实际应用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5-10-21

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混凝土电池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 其研发的新型混凝土储能技术能量密度较两年前的初代版本提升 10 倍,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9 月 29 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标志着该技术向大规模实际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混凝土电池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 其研发的新型混凝土储能技术能量密度较两年前的初代版本提升 10 倍,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9 月 29 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标志着该技术向大规模实际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混凝土作为人类使用量仅次于水的建筑材料,长期以来以 “平淡无奇的结构材料” 形象存在,而麻省理工的研究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为其赋予了储能与感知的 “超能力”。该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混凝土制备过程中的材料改良:在搅拌水泥时加入纳米碳黑粉末(直径仅为头发丝的数万分之一),这些纳米颗粒会自发聚合,形成遍布混凝土内部的三维导电网络,使原本绝缘的混凝土转变为具备储能功能的 “超级电容”。

不过,两年前的初代混凝土电池虽概念新颖,却受限于储能密度过低的瓶颈 —— 若要满足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需体积达 45 立方米的混凝土电池,相当于整套住宅的地下室空间,难以实现实际推广。为突破这一局限,研究团队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以纳米级精度观测混凝土内部结构,发现纳米碳黑网络呈现类似珊瑚的分形结构,可包裹水泥内部微小空隙形成大量 “微型储能单元”。基于这一发现,团队通过两项关键创新实现技术跃升:

其一,优化电解质体系。初代技术采用的电解质导电效率较低,团队转而使用性能更优异的有机电解质,大幅提升离子在导电网络中的传输速率,显著增强储能效率;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海水也可作为该电池的电解质,为海上风电等场景的储能应用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其二,改进制备工艺。传统流程需先制成混凝土构件,再将其浸泡于电解质中,操作复杂且效率低;新方案则在混凝土搅拌阶段直接加入电解质,不仅简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还能制备出体积更大、储能容量更高的电池构件。

在两项创新的加持下,新型混凝土电池的储能密度实现 10 倍增长:当前 1 立方米的混凝土可储存超过 2 度电,足以支撑一台家用冰箱全天运行。更令人瞩目的是,研究团队通过实际原型验证了该技术的多元潜力 —— 他们用这种材料打造了一个小型混凝土拱门,该拱门不仅具备常规建筑构件的承重能力,还成功为一盏 LED 灯供电;当对拱门施加压力时,LED 灯会随压力变化规律闪烁,表明该材料可感知自身所受压力,实现 “结构承重 - 能量存储 - 应力感知” 三重功能融合,突破了传统建筑材料与功能材料的边界。

这一技术的成熟与推广,有望开启 “智能能源基建” 的全新图景:未来的桥梁不仅可为本身的路灯、监测设备供电,还能通过应力感知功能实时监测结构健康,在出现安全隐患前通过电信号预警;高速公路可依托混凝土电池为行驶中的电动汽车提供无线充电;住宅建筑则能通过墙体、楼板等构件实现能源存储,助力建筑能源自给自足。从普通建筑材料到 “智能能源载体”,麻省理工的混凝土电池技术正以颠覆性创新,推动能源与基建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构建绿色、智能的未来基础设施体系提供了新可能。

关于我们

行业资讯 | 市场数据 | 产业分析 | 行业智库

聚焦光伏、储能、氢能… 专注于打造产业大数据平台,汇聚平台力量,助力产业发展

欢迎:商务合作/投稿交流/意见反馈

编辑:孙江涛

监督意见/投稿爆料:0571-85871518 news@databm.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数字新能源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databm.com。(转载说明

值得一看

上拉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