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青岛向美而行开展美丽城市建设创新实践
青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污染防治、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系统举措,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打造全国美丽城市建设示范标杆。......
青岛即墨区墨水河。
青岛莱西月湖公园。
▼李村河。
▲青岛昔日小渔村变身今日新家园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赤腹鹰。
▼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风光。
◆王诺 李倩 王学鹏 张宁
在黄海之滨,山东省青岛市正以生态为笔、以绿色为墨,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画卷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生态蝶变故事。近年来,青岛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立足“山海岛城湾、田园林水乡”的生态基底,紧扣“八美之城”重点任务,在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从陆海统筹的生态治理到产业转型的绿色实践,从生物多样性的蓬勃生机到城乡交融的宜居图景,这座城市正以系统性思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公众。
每天清晨,摄影爱好者荣建国都会到离家不远的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园“观鸟”,他架起“长枪短炮”期待着与鸟儿们的“邂逅”。近几年,他用镜头捕捉到40多种候鸟的翩跹身姿,其中不乏国家级保护鸟类。2025年4月,青岛市观鸟协会调查员李晟锋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唐岛湾观鸟时,意外记录到了一只在青岛消失百余年、国内极为罕见的鸟类黑林鸽,这也是我国大陆110余年来的唯一记录……环境好不好,鸟儿先知道。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在青岛现身,也折射出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筑牢根基,才能行稳致远。丰富的山海资源,让青岛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近年来,青岛围绕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统筹大气、水、海洋、土壤等要素,坚持区域联动、陆海统筹、水土共治,以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建立陆海一体污染综合防治机制,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打造碧海蓝天环境品质之城。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可观可感的生态福祉。为守好“青岛蓝”这张惠及百姓的金字招牌,青岛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建立140个覆盖镇、街道、功能区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紧盯抑尘、控车、压煤、减排等关键因素,完成6000余个治气项目,累计完成逾52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整治裸土地块1120个。
作为拥有绵延782公里大陆海岸线和49个海湾的城市,青岛市将海湾治理视为海水攻坚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建立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完善全链条治理体系。全面完成772个入河(湖)排污口、6174个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一河一策”治理重点流域。以青岛市李村河治理为例,这条曾被市民称为“城市龙须沟”的河流,通过实施综合整治,不仅彻底消除黑臭水体,更打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滨河景观带,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灵山湾的蝶变同样震撼,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加强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等举措,灵山湾成功蝶变为“水清、滩净、湾美、岛秀”的美丽海湾,实现从海滩侵蚀到岸绿湾美,从杂物遍地到鱼鸥翔集的华丽转身,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局面。
站在浮山之巅远眺,目之所及皆是“天空蓝”与“生态绿”,印证着青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20个国控、省控断面全面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率达到99%,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景常在。从“治气”到“治水”,从“护蓝”到“增绿”,青岛用系统治理的智慧,让碧海蓝天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产业转型激活低碳新动能
蓝天碧水,踏歌而行。伴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青岛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全面绿色转型。
在青岛莱西市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车间里,一台台废旧冰箱被缓缓推到上料口,经过预拆解、冷媒回收、自动打孔沥油、多重破碎、三级分选等多道程序后,废旧冰箱的回收流程就完成了,而拆解下来的铁、铜、铝等会送入相应工厂,实现100%循环再利用;塑料经过清洗后造粒,可再用于制造汽车内外饰及日化家居、办公用品;泡棉经过改性再生后,可制成建筑板材、塑胶跑道等。至此,废旧冰箱将会以另一种形式获得“新生”。
目前,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每年可拆解废旧家电200万台,循环新材料产能可达到3万吨,年碳减排能力约为1.7万吨,相当于植树155万棵。
绿色不只属于生态,更浸透在新旧动能转换、低碳转型之中。
走进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一栋栋厂房的屋顶上,整齐排列着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输送洁净能源。这里不仅建有“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设施,供热站、蓄冷罐和数字化能源管控平台也实现融合发展,每年在减少4万余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还可节约电费600余万元。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灵山岛上,林荫小道两侧,光伏系统、全电厨房、低碳民宿等一系列绿色能源应用场景也让人目不暇接。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滚动实施两轮“四减四增”行动,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锋。
绿色低碳正成为青岛发展的鲜明底色,一幅由绿色铺就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处处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漫步莱西市南墅镇青山绣湖度假村,湖光山色间满是生机。“这儿的夜晚特别清静,住在湖边的太空舱里,打开天窗就能看到满天星星。”市民姜广宏趁着周末带家人来度假。
谁也不曾想到,如今人来人往的度假村,前身却是一处废旧矿坑。自2000年停产闭坑后,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废水坑。历经27个月、3轮不间歇的治理,岳石矿坑迎来蝶变:曾经的污染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南墅镇借机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使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和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更要追求绿色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青岛市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健全陆海岛湾一体生态监管体系,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格局,建设高质量山水林田海岛湾生态系统,打造共享自然生态和谐之城。
大大小小的公园,点缀成片的绿地,绵延起伏的绿道……漫步青岛街头,处处可见绿意盎然的美丽风景。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正成为市民遛娃、休闲的“新宠”:在象耳山儿童友好公园里,秋千上飘荡着清脆的笑声,沙坑里藏着“挖呀挖”的童趣;在青岛橙岛时尚体育公园,跑步爱好者迎风舒展身姿,定位各异的健身空间吸引着全龄段的市民共享运动之乐……
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小区,到风景如画的和美乡村,青岛推动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靓丽城镇风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与同美普惠宜居典范之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城乡的新期待。
建设美丽宜居城市,除了要满足人的需求,也要给动物留下栖息空间。
青岛山、海、岛、城、湾交相辉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崂山云雾浸润着3000余种生灵,胶州湾潮汐律动间庇护着逾50万只迁徙候鸟。中华秋沙鸭携着北国的寒意,在崂山溪流间翩翩起舞;“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伴着潮音,在胶州湾滩涂悠然漫步,这些自然精灵的频繁到访,不仅是青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见证,更彰显了青岛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青岛构建“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设立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养护观测站,针对青岛百合、中华凤头燕鸥等濒危珍稀物种,创新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曾绝迹多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在青岛创造了全球单次观测记录最大数量142只。在崂山北麓,5100株全球极危物种青岛百合成功实现规模化回归,以87%的野外成活率,让曾经“野外灭绝”的物种在青岛沃土上获得新生。
山野间满眼青翠,海岸线蓝绿交融,万物生灵诗意栖居,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打造美丽城市建设新标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
青岛高位擘画美丽城市建设蓝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实施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创新谋划绿色低碳、品质环境、和谐生态、健康韧性、宜居典范、生态文化、现代制度、开放窗口“八美之城”战略任务,形成立体、系统、全面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并在这一过程中争先创优、打造标杆。
青岛的生态蝶变,既源于日复一日的深耕细作,也得益于开放平台的持续赋能。近年来,青岛市成功筹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作为主宾市参展第23届中国国际环保展,承办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5年会,这些高规格平台不仅成为青岛展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窗口,更化作其推动绿色转型的动力,催生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积极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山东);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试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全国首批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打造国内首个负碳海岛,李村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灵山湾、崂山湾分别跻身首批国家级、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青岛积极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建设特色模式,坚持在绿色创建中塑造生态品牌,美丽青岛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扩大。
截至目前,青岛7个区(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两山”基地,3个区(市)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美丽建设实践模式,作为城市代表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做典型经验介绍。青岛市先后入选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连续五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两年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排名中进入全国前十。
面向“十五五”,青岛正绘就清晰的“美丽蓝图”:谋划《青岛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围绕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和智慧高效五大方向,涵盖智慧生态监测、零碳社区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目标锚定2027年全国首批美丽城市示范标杆,积极探索以特大城市为载体的美丽城市建设实践路径,全力建设山风海韵、魅力宜居、活力善治,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
从候鸟翔集的生态湿地到创新涌动的绿色工厂,从国际论坛的智慧碰撞到百姓身边的幸福场景,青岛正以山海为纸、绿意为笔,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这座城市也用行动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青岛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