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牌加速!众光伏跨界玩家“跑路”,而这些企业在逆势布局…
4月14日晚间,泉为科技发布公告,公司及其他股东拟向上海赢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售所持安徽泉为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4月14日晚间,泉为科技发布公告,公司及其他股东拟向上海赢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售所持安徽泉为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根据公告,本次股权转让价款暂定为2.7亿元。
泉为科技在公告中还表示,此举旨在通过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同时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
此外,公告中还披露了对安徽泉为的债务处理安排,赢古资产承诺将按期偿还安徽泉为2亿元的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售安徽泉为前,泉为科技就已卖掉6家子公司。除“卖子”外,甚至曾以1074万元和4860万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名下两处房地产。
虽然泉为科技表示此举是为聚焦新能源光伏主业,但明眼人都知道,频繁出售资产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太缺钱。(详情请点击:2.7亿元出售光伏资产,95后女老板还能逐梦吗?)。
即便如此,作为跨界黑马,泉为科技仍在奋力挣扎、苦苦坚守“光伏梦”,但处境已经颇为艰难。
当下的光伏行业陷入寒冬许久,全产业链持续亏损之下,已有不少跨界玩家被迫选择“跑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量项目延期、终止,甚至部分企业无奈宣告破产。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跨界投身光伏领域的公司超百家。然而热潮退去,其中至少有20家公司或宣布终止、延期光伏项目,或注销相关项目公司、甚至直接出售光伏公司股权……
高峰时刻,疯狂入局
2020年9月,“双碳”战略目标正式宣布后,光伏行业开始逐渐步入高速扩张期。到了2022年,整个光伏市场呈现出“沾光即火”的火爆景象。
光伏行业发展势头正猛,吸引了众多企业竞相入局。跨界者中,既有机械制造、信息科技、家电企业,甚至还有农业养殖、服装纺织、生物医药等看似与光伏毫无关联的企业,也纷纷投身其中。
从硅料生产到电站建设,各个环节都成了这批跨界玩家眼中的“香饽饽”。
从时间线来看,大批跨界玩家集中在2022年进军光伏领域。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有超70家公司宣布布局光伏赛道,而即便在过剩危机初现的2023年,仍有超数十家企业涌入其中。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吸引了众多跨界企业扎堆入驻,更有甚者,入局便瞄准光伏全产业链。
如原做煤化工的宝丰集团2022年,与甘肃酒泉签约《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投建35万吨/年工业硅、30万吨/年多晶硅、50GW拉晶切片、30GW电池组件,并配套15GW风光电站,涵盖了以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的光伏全产业链。
从项目规模来看,这批跨界玩家规划动辄10、20GW,甚至几十GW,投资手笔上百亿、甚至数百亿,十分豪气。
从技术布局到项目规模规划,不难看出,这批跨界而来的玩家,最初的时候都曾怀揣着一个“光伏梦”,一心想搭上这趟“追光”列车。
至暗时刻,疯狂逃离
好景不长。进入2023 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大量跨界新企业的涌入叠加原有老企业加速大规模扩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光伏产业链价格急速下跌,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这些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玩家,又开始纷纷逃离。
一类是宣布彻底终止了光伏布局。如从医疗跨界到光伏的麦迪科技,为回笼资金于2024年10月宣布剥离亏损严重的光伏电池片业务,将炘皓新能源、麦迪电力100%股权,分别转让给国资控股的安建投资和苏州炘诺,彻底宣告退出光伏业务。
除麦迪科技外,还有聆达股份、正业科技、海源复材、向日葵、奥维通信、棒杰股份等。
一类是为减少光伏业务亏损,采取了大幅收缩战略。如从装备制造跨界到光伏的华东重机,还有沐邦高科、乐通股份等。
一类是跨界玩家选择暂时将光伏资产剥离上市业务板块,以此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待光伏行情走出谷底,伺机再重启光伏梦。如明牌珠宝、易成新能等。
这些企业涉足光伏后,不仅没能让企业迎来业绩翻转,反而拖累了原有业务的发展,甚至加速了企业“出局”。
不过,尽管行业淘汰赛日渐残酷、惨烈,仍然有不少像泉为科技这样的跨界企业,至今“光伏梦”不死,继续苦熬寒冬,期待行业春天的到来。
逆浪前行 仍有“朝圣者”
但光伏行业从来不缺乏“朝圣者”。在 “双碳” 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浪潮的驱动下,这片新能源的蓝海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自2024下半年以来,共有3家企业跨界步入光伏赛道,分别是德力西集团、海天股份、宁波富达。
其中,原本专注于智能电气领域的德力西集团,于2024年6月下旬与天津宝坻区签署了总投资100亿元的德力西10GW TOPCon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协议,标志着德力西开始向新能源领域进军。
还有水务龙头海天股份于2025年1月1日,发布重大资产购买预案的公告,计划通过新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以现金方式购买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
本次交易的基础价格为5.02亿元。截至2025年4月11日,贺利氏光伏(上海)、贺利氏光伏科技(上海)已完成股权转让工商登记变更。
此外,原从事商业地产和水泥建材的宁波富达也于2025年1月16日宣布,拟收购控股宁波晶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晶鑫材料”)不低于 51%股权。据了解,晶鑫材料生产的主要产品为光伏银粉。
收购完成后,宁波富达将跨界进入以光伏银粉为主的电子专用材料领域。
如出一辙的是,这3家公司此时切入光伏赛道,均是基于原有的主营业务,积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以此来进行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伴随2025年上半年抢装潮逐渐收尾,终端需求后续会有所减弱,光伏行业在2025年下半年的发展形势或将更为严峻。
目前光伏行业仍处于深度洗牌阶段,产能出清速度还在加快。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未来将会有更多产能落后、技术根基薄弱的光伏企业将被淘汰!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