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安 从交通末梢到枢纽之城
淮安依托综合交通优势,打造枢纽经济,实现从“交通末梢”到“枢纽中心”的转变,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合交通优势叠加交通新质生产力,构成了发展枢纽经济的最优解。傍晚,江苏淮安港铁路货场一派繁忙景象,吊车起落轰鸣,装卸井然有序,满载光伏组件、纺织品等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即将鸣笛启程,16小时后抵达上海港装船出海,单箱物流成本降幅约30%……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正以破壁之力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激活“运河之都”枢纽经济动能。
从运河漕运的鼎盛到现代枢纽的崛起,淮安的交通史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当“米”字形高铁网与“五向放射”航道网在江淮大地交织,当智慧港口与航空枢纽共同吞吐全球商机,淮安正书写着新时代交通发展传奇。
政策支持 机遇叠加
交通基础跨越式发展
淮安的交通基因,藏在“四河穿城、五湖镶嵌”的水网肌理中,更写在国家战略的蓝图上。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淮安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列为京津冀至长三角主轴的重要节点。次年,淮安港跻身全国内河36个主要港口。2023年,淮安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战略能级的三级跳,让淮安从区域交通节点跃升为国家战略枢纽。
跃升的底气,来自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400公里高速公路、1.38万公里公路网构建起“内联外畅”的骨架;京沪高速公路“四改八”扩容改造工程提前半年通车,打通淮安南北公路运输主动脉;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铁路十字交会,淮安东站可直达全国120余个主要大中城市;1483公里航道中,京杭运河淮安段年货运量突破4亿吨,相当于1.5个长江三峡的通过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领跑江苏内河。
如今,战略机遇叠加,江苏省委明确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1000亿元的2035年交通投资规划,正将“东部地区陆海联运大通道”的愿景转化为施工图。
从被动纳入国家网络,到主动构建区域交通格局,这些年,淮安完成了从“交通末梢”到“枢纽中心”的身份转换。
系统布局 集约发展
打造枢纽经济先行区
交通建设的难点,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协同。淮安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网络化布局、集约化发展破解难题。
公路领域,针对货运干线穿城问题,淮安通过“疏堵结合”提升城区通行品质。长深高速公路淮安段扩建工程年内将完成主体建设。
铁路领域,宁淮城际铁路淮安段预计2026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淮安与南京之间将实现1小时直达。新淮铁路、沿淮铁路、淮泰常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米”字形高铁网日益完善。
水运领域,淮安同步在建港口、航道水运项目达13个,创历史之最;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的“淮水润企”党建联盟,助力营商环境与服务效能双提升。
民航领域,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有序推进,目前国际货运区已建成投入使用,计划新建6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建成后将满足750万人次的旅客保障能力。
业态创新持续突破。淮安港开展ICT(信息通信技术)业务,与上海港实现数据互联;马士基在全国内河首个CCA“一单制”落地淮安,让集装箱“家门口报关、一体化通关”;16家船公司设立还箱点,沪苏通海铁联运班列“天天班”运行……这些创新让内河港口拥有了海港功能。今年1月—6月,淮安港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完成7.89万标箱,同比增长73.3%。
2024年,淮安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吸引350余家企业入驻;港口货物吞吐量8132万吨、增长6.5%,带动临港工业投资增长两位数;高铁带来的人才虹吸效应,让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番……交通枢纽的“乘数效应”,正在重塑淮安的经济结构。
面向2035年,淮安的蓝图更加清晰:660公里“四横四纵”高速公路网、400公里“八向放射”高铁网、300公里二级航道网、750万人次的旅客保障能力,将构建起“公铁水空”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网络。
这座城市的雄心不止于此,未来,淮安将通过交通枢纽集聚物流、资金、人才等要素,打造长三角北部枢纽经济先行区。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