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把“碳尺”量到底 数据激活“绿资产”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 2025-11-10 15:23:29

山东东营以“碳尺”精准计量碳排放,激活绿色资产,通过数智碳谷平台推动碳交易、碳金融与生态价值转化,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图为山东省碳计量中心(东营)工作人员对采集样品中的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为碳计量检定校准提供数据支撑。李扬 李欣蕾供图

▲黄河三角洲通过数智碳谷平台精准摸清河口区碳资产家底。 资料图片

◆董若义 陈海燕 王恩义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在碳交易和碳资源综合服务方面先行探索,依托河口数字经济产业园,高标准打造数智碳谷,充分利用国家“双碳”政策机遇,积极探索“双碳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自2023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这个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旨在将“双碳”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创新平台,已悄然撬动超过7000万元的碳资产交易,吸引了21家新能源与“双碳”产业链企业入驻,将昔日模糊不清、难以捕捉的“碳排放”,点化为可精准测量、可市场交易、可质押融资的“活资产”,为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注入绿色新动能。

精准“算碳”:为绿色转型夯实数据根基

精准计量是减污降碳的基石。打造一把高精度“碳尺子”,为无形的碳排放检测、定量,是数智碳谷的“第一课题”。

走进位于河口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内的山东省碳计量中心(东营),136台(套)先进仪器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行。这里不仅具备发热量、全水分、碳、氢等7类21项关键指标的检测能力,更在温度、湿度、质量、压力等68项碳计量检定校准领域达到先进水平。

其中,企业烟道温室气体排放流量计量标准装置及应用实验室、蓝色经济产业园碳排放监测反演等重点项目,实现了对碳排放结果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为区域内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计量保障。

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杨立民介绍:“蓝色经济产业园排放监测反演项目,重在搭建碳监测平台环境,建立高时空分辨率温室气体监测反演系统,获得高精度动态网格化的碳排放信息,实现了在区域宏观尺度、园区中观尺度、企业微观尺度上的立体化、分层式碳排放计量与监测反演,让原本无影无踪的碳排放,彻底变得有迹可循、有据可查,为后续管理决策和市场交易奠定数据基础。”

此外,在石化领域,数智碳谷搭建起碳足迹认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完成汽油、柴油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核算。

开发“碳资产”:让生态价值从“账本”走向“市场”

摸清了碳家底,如何让这些沉睡在报表和数据包里的“碳资源”焕发生机,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数智碳谷给出了清晰的答案:通过构建“资源整合+交易推动+金融支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打通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价值转化通道,让生态红利充分释放。

为此,数智碳谷团队深入一线,系统调研全市碳配额企业,建立起涵盖20家控排企业的碳配额信息库,动态跟踪企业在新履约周期的动向。同时,他们主动走进河口区内高耗能化工企业,与5家核心目标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精准把握企业在碳资产管理、减排需求及未来发展的需求与期待。

在此基础上,碳市场交易的大门被迅速而稳健地推开。数智碳谷积极拓展交易品类,成功在CEA(全国碳排放配额)、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排放减量替代指标、绿电绿证乃至国际VCS(核证碳标准)标准等五大领域完成了8笔具有代表性的碳资产交易,实现了7000余万元的碳资产交易额,让企业的减排成果真金白银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更引人注目的是绿色金融“活水”的引入。东营青瑞水产有限公司的“海洋碳汇远期收益权”经过北京绿色交易所的价值匡算,成为合格的担保凭证,成功从东营银行河口支行获得了670万元的贷款支持。无独有偶,天汇燃气也因其投入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所带来的显著减排效应,获得了河口农商银行提供的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碳资产,正从企业报表上的“隐性成本”,变为撬动金融资源、助力绿色转型的“融资筹码”。

同时,黄河三角洲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广袤的湿地、滩涂与森林,也被重新认识和评估,成为蕴藏无限潜力的宝贵“蓝色碳库”“绿色碳库”。

例如,数智碳谷团队积极联合柏能新能源等专业机构,对河口区2012年之后的新造林进行系统的碳汇项目开发,目前,已完成首批林权证的核发工作;同时,还携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力量,研发并成功备案了适用于本地滨海湿地特色的《飞天碳方法学滨海湿地滩涂》。

据东营市生态环境局河口区分局副局长王长江介绍,初步测算,河口区拥有约50万亩滨海湿地,若合理开发,预计每年可产生高达4万吨的碳汇量,创造约400万元的年度经济价值。

整合技术:构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新生态

目前,数智碳谷正在为区域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生态。

在《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东营市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的指引下,数智碳谷以零碳园区建设为契机,选取数字经济产业园、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以及省碳计量园等作为先行先试的突破口,通过系统规划,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的低碳能源生态系统,积极探索绿电直连等创新模式,稳步向零碳园区建设目标迈进。

在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数智碳谷牵头推动的“智能微电网改造”示范工程正在精心规划与筹备。园区内的屋顶、车棚顶面、闲置空地等将大规模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

据介绍,项目将引入智能配电柜、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以及物联网监测设备,对光伏发电、储能状态、各楼宇及企业的实时用电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和智能分析,通过搭建微电网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绿电优先消纳、余电智能存储。改造后,园区不仅将提升清洁能源比例,还能实现各企业碳排放的精准管理,甚至参与绿电和碳配额交易,形成一个零碳能源的示范模式。

比实体微电网更具想象空间的,是数智碳谷正在牵头构建的东营市首座“虚拟电厂”。它不新建一砖一瓦,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区域内分散的光伏、储能设施、可调负荷等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可统一调度的“虚拟发电集群”。目前,虚拟电厂已与14家公司签订代理协议。建成后,它既能帮助企业优化用能、降低成本,又能为电网“削峰填谷”,间接减少能源生产端的碳排放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激发数智碳谷的支撑作用,加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新产品、新服务,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机制,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持续推动河口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东营市生态环境局河口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康兆河说。

值得一看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