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东营|东营:绿蓝交响 向海图强
东营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依托资源优势和《行动方案》,高质量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打造亿吨大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坚持保护优先、陆海统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东营:绿蓝交响 向海图强
东营拥有460余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油气、岩盐、渔业等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备天然优势。
近年来,东营坚持高点定位、高端规划、高位推进、高新突破,接续实施海洋强市建设行动,不断壮大优势产业,推动海洋经济持续迈上新台阶,海洋经济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引擎”。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全市坚持保护优先、陆海统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依托《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海洋强市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奋力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保护与修复并举 筑牢生态基底
7月1日下午,随着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启动,东营市崔家节制闸缓缓开启,黄河水经刁口河流路注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北区。几天前,垦东6取水口已开闸,通过清水沟流路向保护区补水。这标志着2025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全面启动,计划补水总量达1.5亿立方米。
生态补水仅是东营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个缩影。东营牢固树立人海和谐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坚决守牢生态底线。“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退养还滩678.57公顷,全域攻坚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综合治理率超95%。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方面,严格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伏季休渔及黄河禁渔制度,严厉打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十四五”期间累计投放各类水产苗种60亿单位,有效促进了近海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未来三年,东营将持续深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在污染治理方面,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岸滩环境治理,加强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和排污口规范化监管,持续改善入海水质,同时推进港口环境整治、船舶污染防治,加大海上污染物及溢油防控力度。在生态修复方面,以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契机,加强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互花米草防治攻坚、盐地碱蓬恢复、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及原生植物保育等项目,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系统开展海洋碳汇研究也是重点任务,全市将建设黄河三角洲海洋碳汇监测科研平台,持续调查监测碳储量和碳汇能力,建立蓝碳资源数据库,并优化修复技术,实施滨海湿地增汇、贝藻礁固碳等项目,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也将持续,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严打违法行为,并在近岸海域年均增殖放流中国对虾、梭子蟹等苗种10亿单位以上,有效补充和恢复近海生物资源。
传统与新兴产业同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东营市唯一专注于海洋及水下油气装备的国有企业。2022年,其自主生产的我国首台套国产化水下生产装备在渤海成功投产,威飞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
“我们的核心产品之一——整体式井口采油树,采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比常规井口节省50%安装时间,大幅降低客户钻井成本。其高度降低30%,完美适应海洋平台复杂受限空间。”威飞海洋生产制造中心机加工厂厂长宋艳晖介绍,该系统结构紧凑、操作便捷、高效耐用,适用于陆上和海上平台,即使在苛刻工况下也能稳定运行。
东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培育特色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显著,水产养殖总面积163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140万平方米,水产品年产量56.67万吨,“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32亿元。海洋化工产业基础坚实,绿色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实现增加值494.7亿元,烧碱产能19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3%和16.6%,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氯碱产业集群和高端盐化基地。海工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规模以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超120家,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选山东省首批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签约项目37个,投产21个,建设速度、集聚度和链条完整度全国领先。海洋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渤中海上风电A、B、B2、G场址项目并网发电,全国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加快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988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7%。
根据《行动方案》,东营将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渔业推广多营养层级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培育“海洋牧场+光伏+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环渤海高效生态渔业先行区;深化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海洋石化产业提质扩量,力争到2027年全市海洋化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同时,大力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科学布局海洋新能源产业,依托海上风光等资源优势,统筹推进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高标准建设全国石油装备与工程技术公共创新基地,开展深水井口、采油树、海洋高端钻杆等海洋油气开采设备研制和技术创新,研发认定一批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积极培育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加强与涉海医药科研机构、知名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加快开发甲壳素、虾青素、海参肽等海洋功能性食品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系列产品;突破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支持沿海工业园区新上海水淡化项目,加快海水淡化在沿海电力、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剑指亿吨大港 打造开放门户
“数据显示,‘三三制’辅助通航水域运行后,东营港船舶平均待泊时间由40.6小时缩短至19.5小时,10万吨级船舶直靠率由12%提升至40%……”7月3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会通报,为服务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解决小型船占道、大船管制时间长等难题,东营市2024年创新提出设立东营港“三三制”辅助通航水域方案(即将10万吨级航道纵向划分为三条,供三类船舶航行)。
“三三制”辅助通航水域方案试运行一年来,已安全通行船舶5.1万艘次,运输货物2900万吨,除天气、备货、泊位冲突外,靠泊计划兑现率达100%,为航运及炼化企业节省滞期费及物流成本超4亿元。
多年来,东营始终将港口作为开放发展的战略资源,全方位推进强港建设。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115万吨,同比增长26.4%。东营港现代海洋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建成生产性泊位61个,10万吨级进港航道和4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投入运营,10万吨级通用泊位实现首航,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年内建成。广利港区突出海河联运枢纽港和海上风电母港目标定位,建成6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全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投入使用。
未来,东营将实施海洋特色港口攻坚突破行动。加快建设亿吨深水大港,开展东营港15万吨-20万吨级航道和10万吨级中海油仓储配套码头、北防波堤液体散货码头、南防波堤LNG码头等大型深水泊位集群规划论证,推进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及配套工程、10万吨级内航道南支段等项目,加快建设7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打造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同时,着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强化东营港区与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高效衔接,引导石油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等重要加工制造产业向港口聚集发展,形成港产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记者 杨珂 李广寅 通讯员 赵磊)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