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全能源:明年或者后年就能走出“低谷”
包头项目二期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正在稳步建设中,预计2024年二季度建成投产。......
近期,大全能源公告披露了高达150亿元的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园投资计划。其中,15万吨工业硅项目,能评已通过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用电方案蒙西电网已批复,180万支圆硅芯项目能评已批复,目前已进入地下施工阶段。1000吨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安装已基本结束,目前进入单机调试阶段。同时,面对行业下行现状,大全能源副董事长徐翔表示,明年或者后年就能走出“低谷”。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多晶硅行业正处于下行周期,硅料价格仍在探底,不少上游硅料企业都选择将多晶硅项目延期投产,大全能源却选择在此时逆势抛出了大手笔的扩产计划。对于逆势扩产的举动,有市场观点认为,未来硅料企业业绩的增长点不是价格,而是出货量。这或许也是大全能源积极扩产的最大动力。在近日大全能源召开的2023年度投资者交流会上,大全能源公司副董事长徐翔,就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会上,有投资者提问:面对如今硅料的低位情况,预计会持续多长时间?基于行业的判断,大全能源未来的投资进度怎样?
对此,徐翔认为,这一轮的周期不会太长,明年或者后年就能走出“低谷”。因为目前大全能源的指向,得到了所有客户的充分认可。最重要的是,未来硅料行业一定是质量加成本的竞争。而大全能源在成本上有明显优势,公司已成为国内高纯N型硅料的主要生产商之一,新疆基地70%的产能可生产N型料,内蒙古基地100%可生产N型料。据下游主流客户反馈,公司N型硅料的品质均处于同行业前列。2024年大全能源将通过一系列对工艺、技术、设备、环境的优化和技改进行品质持续提升,实现生产100%的N型硅料,保障质量的稳定优质。
王西玉也表示,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通过数字化、规模化降低成本,严格管控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提升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和能源单耗。经过建立优化的资本结构、严格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与完善的运营机制等一系列方法使公司的成本、费用长期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大全能源降本的依托还在于数字化优势。首先,目前大全能源主要做大量的模型,充分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模型来判断什么成本最低,什么硅料的质量最好。基于这样,就可以进行有效复制。其次,通过制造工艺标准化管控,全面提高工艺可操作性,摆脱了以前制造过程靠人靠经验的传统格局。
在智能制造方面,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积累,对还原炉建立最优运行模型,优化控制配方,实现还原炉智能控制,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升,能耗明显下降。“如果通过数字化模拟,我们把非在产时间缩短,自然我们产量就会增加。增加5%-10%,我认为都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如果产量增加5%-10%,那么我们单位成本就会下降。我认为,目前中国多晶硅企业中,也只有大全具备这样的实力。”
在质量优势方面,大全能源也在稳步发力。据了解,随着传统P型硅料产能竞争加剧、价格预期走低,公司敏锐洞察行业技术向N型发展的趋势,销售占比实现了倍数级增长。通过对关键工艺参数、重点质量控制点的全面深度管控,提升产品纯度和稳定性。
截至目前,大全能源99%以上的产品能满足下游单晶硅片需求,99%以上的产品达到电子三级标准以上,90%以上的产品在电子一级标准以上。
当然,成本的下降和产品质量领跑行业背后,离不开公司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前三季度大全能源研发投入7.8亿元,同比上涨5.2%。人才方面,目前在职员工6000余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过71%,研发技术人员占比超10%,拥有50余人的硕博研发团队对多晶硅质量、产量、物耗、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持续优化,采用硅粉改良技术和硅芯优化技术进一步降低硅耗。
对于大全能源此次在石河子市投资建设项目,大全能源表示,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公司主营业务结构,实现公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提升公司综合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将扩充高纯多晶硅的生产能力;带动产品产量提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公司高纯多晶硅业务的市场份额。
大全能源还强调,公司本次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正常生产及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其账上货币资金总额为206.74亿元。
徐翔还针对包头新疆项目作出特别解释,他表示,包头项目二期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正在稳步建设中,预计2024年二季度建成投产。“原计划在今年年底投产,因为市场变化,大全能源注重提升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故而重新回归到科学建设速度中来,也就是正常的建设周期,不存在项目延期。”
除此之外,15万吨工业硅项目,能评已通过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用电方案蒙西电网已批复,180万支圆硅芯项目能评已批复,目前已进入地下施工阶段。
1000吨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安装已基本结束,目前进入单机调试阶段,项目整体实现达产后,将在包头实现连续、稳定、工业化生产,极大程度突破国内硅料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掣肘,打破美国和欧洲对12英寸晶圆用多晶硅的技术封锁,解决我国半导体硅料被国外“卡脖子”的窘境,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