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亿元加码颗粒硅 这家光伏企业冲刺IPO!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4-01-12 09:45:08

拟投资金额11.93亿元。......

​2023年12月29日,内蒙古兴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洋科技”或公司)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已获北交所受理,保荐机构为中泰证券。

本次兴洋科技拟募资11.93亿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内蒙古嘉洋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6万吨电子级硅烷配套1.2万吨颗粒状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一期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该项目拟分两期建设,项目总投资17.7亿元。

其中,一期建设年产8000吨电子级硅烷配套2300吨颗粒状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拟投资金额11.93亿元,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二期建设年产8000吨电子级硅烷配套9700吨颗粒状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公司将在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基础上投资建设。

水涨船高 业绩稳步增长 

近年来,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电子级硅烷气销量及价格大幅上升带来收入规模迅速扩张,且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摊薄了成本,兴洋科技营业收入、净利润逐步上升。

招股书显示,2020年到2023上半年,兴洋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0.572亿元、1.332亿元、4.173亿元以及2.82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04亿元、0.246亿元、1.780亿元以及1.312亿元

公司综合毛利率也蒸蒸日上,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到2023上半年,兴洋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3.78%、41.44%、62.12%和 67.33%

兴洋科技的主要营收来源为电子级硅烷气。2020年-2023上半年,兴洋科技电子级硅烷气营收分别为0.533亿元、1.330亿元、3.9284亿元以及2.673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93.27%、99.86%、94.14%、94.65%。

兴洋科技电子级硅烷气采用终端客户为主、贸易商为辅的销售模式。公司终端客户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片、显示面板及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厂商。报告期内,公司终端客户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9.28%、76.20%、81.80%和 84.49%,占比逐年上升。

2020年-2023上半年,兴洋科技光伏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4.99%、69.66%、76.47%和79.50%,此外部分贸易商客户的终端客户也属于光伏行业。

凭借成熟的技术工艺和优质的产品性能,兴洋科技电子级硅烷气产品得到了太阳能电池片、显示面板等下游行业的广泛认可。目前,兴洋科技已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的光伏、显示面板厂商建立起稳固的供应合作关系,积累了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天合光能、京东方、林德集团等众多优质客户。

不过,兴洋科技也存在着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2020年到2023上半年各期兴洋科技前五大客户销售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7.67%、64.64%、61.19%和 60.02%。

对此兴洋科技的解释是,由于公司电子级硅烷气主要客户类型为太阳能光伏电池行业客户,而太阳能光伏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因此前五大客户占比相对较大。

颗粒硅 “路未卜”

值得注意的是,兴洋科技本次募投新增产品为颗粒硅。

据兴洋科技介绍,颗粒硅为公司电子级硅烷气的进一步延伸生产,公司在电子级硅烷气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颗粒状多晶硅生产工艺及硅晶种制造系统”发明专利,以及“硅晶种制造系统”、 “颗粒状多晶硅生产流化床”等实用新型专利。

2021年底,颗粒硅批量问世之初,引起众多争议,质疑声不绝于耳。然而到了2023年,颗粒硅的工艺获得了大规模的生产突破,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0月,国内颗粒硅规划产能已经接近90万吨,生成厂家由原来的协鑫科技和天虹瑞科增加到了5家以上。协鑫科技的兰天石也曾在2023年表示,颗粒硅的半壁江山可能会在五年之后到来。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2023年就有5个颗粒硅项目迎来新动态,总投资近400亿

2023年2月8日,赛能硅业10万吨颗粒硅项目在河南开工,总投资100亿元;协鑫科技在四川和内蒙古共计12万吨的颗粒硅项目分别于2月和9月投产;10月10日,广远硅基新材料年产20万吨颗粒硅及配套项目二期在内蒙古开工,总投资138亿元;新疆晶辉总投资76亿元的年产2×10万吨颗粒硅项目于10月16日开工。

此外,中来股份2022年3月拟在山西太原建设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也为颗粒硅,但据中来股份2023年12月8日发布的投资项目进展公告披露,该项目依旧处于已完成硅料项目公司的新设阶段。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来股份这一颗粒硅项目的“技术来源方”正是兴洋科技

兴洋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颗粒硅是其目前正在研发的新产品,未来在规模化生产及市场开拓等产业化过程中都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兴洋科技的产业化道路尚有存疑,那么究竟是押中了宝,还是陷入难产风险?让我们拭目以待。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