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威、天合、东方日升…深扒光伏龙头的花样发家史
要赚钱,学汉元!......
有人形容这两年的跨界光伏,像极了大观园的故事,养猪的、养牛的、做玩具的、搞通讯的、做衣服的“刘姥姥们”,只要进了“门”,都将有机会拥有全新的发展空间。
不过,若再往前追溯这个腾飞不过20余年的行业历史,就会发现,看似短暂的“跨界热”,才是这个行业藏得最深的线。
如今业内领先的龙头们,如通威、东方日升、天合光能等,在进光伏这个“大观园”之前,就正是当年那批养鱼的、搞灯具的、建房子的……
合盛硅业:草帽子里走出的“双硅龙头”
2005年,浙江宁波慈溪的草帽子之乡异军突起了一家化工企业——合盛硅业。其创始人正是当时的长河镇走出来的“草帽子大王”——罗立国。
在2005年创立合盛硅业之前,年逾50的罗立国已经在当地风光过了。
33岁的罗立国从国企辞职,带着东拼西凑的两万块下海经商,做起了家乡祖传的草帽营生。
第一年,仅凭借一台二手打包机、几间破房子和几个工人,罗立国就把产值做到了260万。
彼时罗立国的未来的规划里,还没有工业硅、有机硅的影子,“要让长河人编的帽子飞向世界”才是这个意气风发中年人的奋斗目标。
图源网络
1993年,宁波合盛工艺品有限公司,不过两年,合盛帽业成立。
之后,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大并成功拓展至国际市场,公司曾为Gap、Gucci、DKNY等国际大牌做贴牌,甚至盛传英国女王都曾为公司忠实客户。
43岁那年,有了第一桶金的罗立国将房地产作为第二次创业的方向。
1999年,罗立国创办杭州欣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先后开发了七里香溪别墅园、集美岸上蓝山高档公寓等项目。
2005年,日后的“中国硅王”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这次他的选择是硅材料。
其实早在2001年,罗立国就曾间接介入过硅材料行业,彼时其创立了宁波罗宁硅酮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温硅橡胶制造,也是在这个项目上,罗立国树立了要进军硅业的决心。
2006年,合盛硅业黑河市工业硅项目顺利投产;2007年,嘉兴有机硅项目投产;2009年新疆西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成立。
2021年硅材料行业爆发,合盛硅业创下了2643.2亿元的最高市值。而罗立国也凭借1372亿元的财富入选当年的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
而其创办的合盛硅业在业内一度享有“硅茅”之称,工业硅及有机硅的产量一度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30%左右。
至此,“草帽子大王”成功转变身份,成为“双硅龙头”。
2017年,合盛硅业在上交所上市
天合光能:化工厂到建材厂
在组件龙头天合光能的官网上,公司明文标注自己是一家集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板块于一体的太阳能行业领导者。但或许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天合光能最初是一家做氟碳铝板幕墙的公司。
而时间若再向前追溯,高纪凡的第一次下海,其实是当化工厂长。
1992年,结束多年打工生涯的高纪凡从广东回到家乡江苏常州办起了武进协和精细化工厂,他自任厂长,并拉来常州另一家化工厂技术员、自己的弟弟高纪庆担任副厂长。两人此前均毕业于吉林大学,具有深厚的化学背景,叠加当时的社会环境,高纪凡的创业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992年,我国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安居工程也在当年正式开启。
嗅到商机的高纪凡果断选择切入幕墙领域。
1995年,高纪凡斥600万巨资从日本引入氟碳铝板幕墙生产线。与当时国内常见幕墙相比,氟碳铝板性能更加优越,这也是当时高纪凡选择以此为切入点的原因——差异化竞争。
此后两年,凭借氟碳铝板市场需求的爆发,作为第一个将产品引入常州的第一人,天合幕墙成为了幕墙生产制造业的黑马,其公司项目包括中央军委大楼、南京国税大楼、安徽图书城、人民日报社编辑部大楼、西安商贸大厦等数十个外饰工程,客户重量级不言而喻。
天合幕墙老厂照片
1998年,天合幕墙销售收入2500万元,次年公司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2000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个亿。
彼时的高纪凡踩准时机,为后续进军光伏攒下了第一笔资金。
对于后来进入光伏,有媒体报道报道,高纪凡曾拿着1997年12月公布的京都协定书反复研究。
研究的结果,大家都清楚,中国少了一个幕墙黑马,多了一位光伏龙头。
东方日升:负债百万的二代创业游戏
要论中国光伏制造业里的企业里,谁的资格最老,那东方日升一定有一席之地。
东方日升集团始于1986年,最初不过是浙江宁海的一家橡塑厂,当时的名字也还没出现“东方日升”,而是叫宁海县日升橡塑厂。
1998年,毕业于杭州工学院的林海峰从父亲手里接手了橡塑厂,彼时厂内工人仅剩6个,年产值30万。
在接手之前,创二代的林海峰并不甘心困在这个四方天地里。
1996年,林海峰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宁海县海音电子电器有限公司,但开业第一年就倒闭了,他也负债30万;次年,还想再挣扎的林海峰再次出手,结果再又亏了70多万。
也就是说在接手父亲产业之际,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已因创业背上了超百万的债务。
林海峰
前两次的失败并未打消这个年轻人的冲劲,在接手橡塑厂后,林海峰决定转行,改生产有机玻璃管,后者主要为水灯的原料。
此后,不甘心只提供原料的林海峰决定向下游拓展业务,公司先是向下拓展了水灯业务,之后又锚定当时还是新物件的太阳能灯管。
直到2002年,林海峰创立东方日升的前身宁海县日升电器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自此,公司正式将业务从太阳能灯管拓展至光伏电池片业务,并逐步有了现在东方日升的雏形。
2006年,公司正式推出单晶体太阳能电池片,随后向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等领域拓展。至此,东方日升正式从一家模塑挤出品小厂发展为全球新能源大型企业。
2010年,东方日升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市值最高达时超330亿。
通威:意气风发的四川养鱼万元户
通威创始人刘汉元曾形容通威,没有大起大落,甚至“没什么故事”。但在外界眼里,不论是通威还是刘汉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就是故事本身。
与前面几家不同的是,已经成为光伏之王的通威并没有放弃发家的饲料业务,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2022年,通威股份饲料、食品及相关业务实现营收316.46亿,同比增长28.69%。2023年上半年,公司该部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4.26亿元,同比增长7.26%,饲料销量336.47万吨,同比增长4.06%。
在通威的财报中,水产饲料一直都是公司核心产品,这个核心贯穿了通威的发展历史,但却并非打下通威基业的板块,真正让刘汉元赚上第一桶金的,其实是养鱼。
1983年,带着家里卖猪凑起来的500块,刘汉元正式踏上了创业之路。
在此之前,当地养殖户大多以水库养殖为主,这种方式养殖的水产存在土腥气大的缺点。彼时还端着铁饭碗的水库渔场技术员刘汉元发现德国网箱养鱼法却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为其后来创业打下了理论基础。
凭借网箱养鱼法,刘汉元在创业后几个月,就一举刷新了当时四川省养鱼的亩产纪录。
这次成功,甚至在当年四川的水产养殖行业里,掀起了一阵“要赚钱,学汉元”的风潮。
随着“学汉元”的人越来越多,眼光独到的刘汉元再次转型,这次他成为了鱼饲料供应商,并办起了“科力饲料厂”。
经过长达6年的研发,刘汉元再次将鱼饲料做出了极致,引得当地养殖户甘愿排队半个月来找刘汉元买鱼饵。
靠着客户的认可,1992年,科力饲料厂迎来了扩张,并在当地开出了极具规模的工厂,名叫通威。
2004年,火热的鱼饵业务将通威推到了上交所门前,当年3月,刘汉元一声锣响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也打开了通威的走向光伏帝国的大道。
2007年,通威集团成立永祥股份,并在当年投产5000吨/年三氯氢硅产能,同年再次宣布投资50亿元“三步走”建成1万吨/年的多晶硅产能。
2013年9月,再次以8.7亿元获得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00%股权,正式进军光伏电池片领域。
从草帽到养鱼,从化工到幕墙,都不过只是这个行业跨界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缩影。几十年前的通威、合盛、天合也曾是行业内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几十年后的中国光伏,有他们的一笔。
这个行业进进出出从来常见,唯时间与日月永恒。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