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阴影笼罩,下游客户成竞争对手,这家电池龙头IPO前景几何?

能源严究院 · 2024-05-06 11:21:23

公司业务结构单一,依赖大客户,面临着价格敏感性和客户议价能力的问题。尽管公司通过IPO募资投入TOPCon电池技术,但产业快速向N型电池过渡,PERC电池市场份额预计将下降,中润光能的产能结构和技术更新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在光伏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润光能的抗风险能力和产能消化能力受到市场关注。......

中润光能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电池片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尽管在PERC电池技术上取得了一定优势,但随着光伏行业向一体化发展,大客户开始自建电池片产能,中润光能的生存空间受到挑战。公司业务结构单一,依赖大客户,面临着价格敏感性和客户议价能力的问题。尽管公司通过IPO募资投入TOPCon电池技术,但产业快速向N型电池过渡,PERC电池市场份额预计将下降,中润光能的产能结构和技术更新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在光伏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润光能的抗风险能力和产能消化能力受到市场关注。


在光伏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光伏龙头大客户纷纷自行建设电池片产能,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的中润光能在上市之后如何布局?

在光伏行业融资和再融资逐渐呈现出退潮趋势的当下,电池片巨头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润光能”)却依然坚定不移地迈向IPO之路。

2023年12月15日,该公司成功过会,如今距离其实现IPO的时刻越来越近。

中润光能借助P型产业技术带来的优势成功实现由亏转盈,净利润从2021年的-1.96亿元大幅增加到2023年上半年的9.34亿元。

然而,在光伏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该公司的大客户也纷纷自行建设电池片产能,此举引发了一些投资者的担忧,它们对业务结构过于单一的中润光能在上市后的业绩表现心存忧虑。

此外,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如今都面临产能严重过剩,但中润光能仍坚持募资逆周期扩产,这也让外界对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产能能否得到有效消化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疑虑,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沦为代工厂?

凭借着PERC电池所带来的红利,中润光能在2020年成功跻身全球电池片出货量第五名。到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出货量达到了14.17GW,排名上升至第三名,仅排在通威和爱旭之后。在其身后,润阳股份和钧达股份分别以12-13GW、11.4GW左右,三者差距不大。

尽管占据着老三的位置,但从产业链位置上看,该公司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中润光能作为专注于电池领域的专业化企业,其所处位置恰在硅片与组件之间。正因如此,在与上下游进行博弈时,该公司对价格的感知更为敏锐。

然而,纯粹的电池厂商,其营收来源确实较为单一,往往只能通过向那些不具备电池产能的组件厂商进行出售,亦或是满足一体化厂商的外加工业务需求。

中润光能显然属于后者。在双经销业务模式下,该公司在向对手方采购硅片的同时,还需根据合同约定,向对手方供应一定规模的电池片。

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一定好处,能够锁定上下游客户,同时也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安全,进而实现短期稳定盈利。但同时,客户依赖程度、议价能力等方面,都成为外界的关注重点。

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该公司的第二大客户天合光能累计为其贡献了高达9.78亿的营收。然而,到了2022年,由于该公司在210mm产品上的发展滞后,天合光能便退出了该公司的前五大客户名单。

对中润光能来说,另一个冲击是,在一体化浪潮之下,该公司的大客户也纷纷将业务向上延伸,涉足电池片、硅片等领域。

例如,中润光能的第一大客户晶科能源在2021年和2022年的电池片产能分别为24GW和55GW。据华泰证券测算,晶科能源的电池片自供率将从2020年的35%迅速提升至2023年年底的79%。

此外,该公司的第二大客户晶澳科技也在去年10月底表示,预计到2023年底,其电池产能将达到组件产能的90%左右。

由此可见,中润光能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被压缩。尽管该公司不断强调一体化组件厂商产能缺口的绝对规模在未来会持续扩大,但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夹缝”需求大概率会不断减少,甚至大客户还将成为其强大的竞争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交所第二轮问询的回复中,该公司明确表示,当前电池片行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状况,即本环节的产能建设和产量释放超过了下游的采购需求。而这也极有可能意味着,公司对于下游组件厂商的议价能力将会进一步被削弱。

业内相关人士曾指出,如果未来宏观经济或行业政策出现波动,导致终端装机需求不及预期,或者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失衡,造成硅片等原材料出现供不应求、成本上涨等情况,中润光能可能会面临产品销量降低、毛利率下降等不利情形,存在经营业绩大幅波动的风险。

综合多方面来看,中润光能的核心竞争力略显缺乏。未来该公司在IPO之后,如何尽快跟上行业技术迭代的步伐,是其需要着重“补课”的关键之处。

 前景堪忧?

资料显示,中润光能的主要业务是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其实际控制人是龙大强。

从技术角度来看,太阳能电池片这一环节具有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产能升级周期较短的特点。

自2023年下半年起,光伏电池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分化,老旧的PERC产能已逐渐不被市场所接纳,甚至P型182mm电池的价格持续下跌,因此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中润光能正面临着成本与销售的双重挤压。

在N型时代的背景下,专注于PERC的中润光能并不能完全占据优势位置。P型资产或正成为中润光能上市的负担。

在当前210mm大尺寸以及N型发展的趋势之下,2023年上半年,中润光能的产品结构依然是以182mm及以上的大尺寸单晶PERC电池片为主。

据其招股书所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该公司的大尺寸PERC电池片产能达到了36.51GW,占同期电池片产能的81%;而TOPCon电池片的产能则为6.83GW,仅占同期电池片产能的15.16%。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尽管中润光能对TOPCon电池技术有所布局,但收入仍主要来源依然是PERC技术的电池片产品。据其招股书显示,2023年上半年单晶PERC收入约占其主营业务的8成,而TOPCon产品的营收却仅占不到一成。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3年TOPCon电池市场占比或提高至18.1%,异质结电池或提高至4.4%,而PERC电池的市场占有率或将下降至76.1%;到2025年N型电池将成为市场主导,市场份额将超过50%。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中润光能的产能结构显然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

在产能规划方面,中润光能预计到2023年末TOPCon产能将达到18.1GW,占总产能的29.6%。以这样的产能结构,恐怕难以在从P型向N型转变的大趋势下实现快速发展。

当前,TOPCon对P型电池已经形成了的巨大势差。据InfoLink预测,2024年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市占率将达到约65%,成为市场主流;而P型电池技术的市占率将下降至约23%。

尽管TOPCon电池市场仍处于红利期。但今年以来,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所以留给中润光能红利期也所剩无几了。

据原本的募资计划,中润光能拟募集资金40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年产8GW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2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根据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的回复,其募资额调整为23亿元,用于年产8GW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的的资金不变,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金额变为3亿元。

从中润光能的募资规划可以看出,其重金押注TOPCon技术路线。对该公司目前而言,P型技术路线产品还是占较大的比例。

与此同时,行业风险也不容忽视,光伏产能过剩的大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当中润光能募集资金投产之时,其产品或处于严重过剩的局面。

届时,如何消化这些过剩产能将是个难题,这还会进一步会加重该公司的负担,极有可能对该公司上市后的业绩产生潜在影响。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