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M评论]光伏的底在何方?
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了102.48GW,同比增长30.68%,而龙头企业均在上半年出现了大幅亏损,产业链整体价格更是跌,光伏底部在何方?......
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了102.48GW,同比增长30.68%,相比去年同期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这样的增速依然可以认为需求增长十分强劲。然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光伏产业链企业却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龙头企业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等均在上半年出现了大幅亏损,产业链整体价格更是跌跌不休。
市场越陷越深 根源在于无序扩张
申万光伏电池组件行业指数自2022年8月18日创下高点以来陷入持续下跌,至今年7月23日已经累计跌去73.86%,低点跌破了0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低值;上游硅料的价格则较上一个低点(2019年)已经腰斩,硅料企业陷入亏损状态,行业迎来历史最黑暗时刻。
图1:申万光伏电池组件行业指数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图2:多晶硅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当前,光伏产业经营压力持续不断加大,分析其原因核心主要是产业无序扩张。
上半年,产业链各环节均出现了减产、降低开工率,但产量依然居高不下。根据公开数据,上半年,多晶硅产量达106.17万吨,同比增长75.2%;光伏组件产量285GW,同比增长39.71%;光伏电池产量286.29GW,同比增长17.8%。多晶硅产量的大幅增长远远超过了电池、组件、硅片以及光伏新增装机量的增速,这是十分惊人的。作为整个产业链毛利率最高的主材环节,硅料企业若难以盈利,其他主材企业只会更难。
根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数据统计,2023年,多晶硅产能达到了214万吨,其中158万吨是2022-2023年投产的,占74%。2024年计划投产的多晶硅产能超过160万吨,是过去两年增量之和。随着二季度硅料价格的大幅下行,部分企业推迟了投产进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前市场的无序扩张。一方面是原有企业受益此前硅料价格大涨带来的高利润,企业投资扩张意愿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高利润及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吸引了新的企业的加入,使得产能的扩张超出了市场的承接能力。在此过程中,资本、地方招商引资用力过猛等推波助澜,供需之间的不匹配越加尖锐。目前,多家硅料企业已陷入停产局面。
产能得到一定程度出清 市场才能真正迎来底部反转
回顾过去两轮硅料价格的上涨,主要还是由光伏装机需求驱动。未来,全球及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增速将不再像此前两轮周期那样全面的大幅增长,甚至不排除出现阶段性负增长的时候。
在需求不再大幅增长的阶段,从供给端看,相比其他环节,硅料是产业链中技术、投资壁垒最高的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其应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目前,硅料的价格已远远低于价值,市场进入非理性竞争阶段。产业链的底部必然是供需出现了新的平衡,因此,笔者认为本轮产业的底部还需要看硅料供给端的出清。
价格见底 但供给尚未出清
目前,业内已经意识到产能出清的紧迫性。近期,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也表示,“光伏行业调整宜重宜快,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近期,光伏产业链价格虽逐步见底,降幅大幅缩窄,但是整体市场供给依然尚未出清。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供给出清速度明显偏慢,不及市场预期。一方面是在需求的快速增长下,企业加大抢占市场份额的力度,竞争白热化,导致库存高位运行价格一跌再跌;另一方面是待释放产能规模依然庞大,同时部分龙头企业为本轮产能出清周期留足了现金流,希望通过竞争迫使新进企业退出市场。因此,若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此轮供给出清的速度或非常缓慢,导致企业亏损周期拉长,亟需政策发力,通过遏制盲目扩张、提升准入门槛、设置合理的总量目标等对产业进行积极引导。
阅读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