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瑞浦兰钧易辉琼:五年TOP3,敢为天下后的储能独角兽哲学
一边是市场需求急剧爆发,一边是产能规模迅速扩张到出现过剩,在其中保持定力并做出成绩,让瑞浦兰钧成为少有的“存活”样本。......
在竞争内卷的电池市场,瑞浦兰钧是一家典型的异军突起的公司。
2017年10月,瑞浦兰钧成立。2020年年中,单月出货量100MWh,进入行业前十。2021年,冲进储能电池出货量前三。2022年,成为储能电池出货量Top3。
这中间短短不过三四年的时间,正是电池行业风云变幻的时期。
2019年,正是锂电行业第三轮产能周期来临的前夜,在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后,锂电公司资金链还在被大面积冲击,陷入下行。
直到2020年,新能源车从年销300万辆,一举冲到2022年的1000万辆,2022年更是叠加了储能需求的起量。锂电行业狂飙突进,牌桌上也仅剩资本雄厚和扛过周期的大公司。
一边是市场需求急剧爆发,一边是产能规模迅速扩张到出现过剩,在其中保持定力并做出成绩,让瑞浦兰钧成为少有的“存活”样本。
瑞浦兰钧的成功,离不开青山,又不止步于青山。
2017年,青山集团董事长项光达邀请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总工曹辉创业,出任瑞浦能源(瑞浦兰钧前身)的董事长兼总裁。2023年6月,瑞浦兰钧再度递表港交所,如果成功上市,将是“镍王”在资本市场收获的第一个IPO。
瑞浦兰钧温州总部
面对内卷的市场,瑞浦兰钧是业内最早采用动储结合战略的公司。因此瑞浦兰钧在抓住动力电池市场的同时,又开辟尚未兴起的储能市场,一举踩中两轮需求上升的节点。
2019年,瑞浦兰钧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易辉琼被派往深圳,找到办公室成立团队。“当时的常驻员工只有我一个人。”在作为锂电池发源地的深圳,易辉琼看到了蓬勃的锂电池出口,直觉判断海外储能电池的爆发会远远超过国内。
从那时起,易辉琼就开始全力开发储能市场,瞄准家庭储能和大型储能。
一开始,瑞浦兰钧通过国内储能公司出海,和下游客户共同开发产品。同时还依靠青山集团在印尼的莫罗瓦利工业园(118MWh)、纬达贝工业园(55MWh),测试孤网系统的大容量储能电芯产品。印尼项目的规模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少见,也没有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这逐步使得瑞浦兰钧很早就在一片空白的市场,研发出了有大批客户应用的产品,从而占有一席之地。
“家储最早通行的50Ah电池,就是来源于一家国内家储公司提出的需求,瑞浦兰钧得以了解欧洲市场的需求,比如电池需要循环寿命长、欧洲低温环境下性能好、能应用在高压系统。”易辉琼告诉新能源产业家。
瞄准家庭储能的后来者也都以50Ah的规格作为标准,阳光电源等大型储能客户也关注到了印尼项目的储能电池。
不过,虽是新兴的蓝海,但开拓市场并不容易。因为储能早期市场B端属性浓厚,极其要求电池厂的产品质量和渠道能力。
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接连宣布了和美国、印尼等海外市场客户的合作,而这都是打磨多年的结果。“有一位海外客户,从初次接触到正式供货,中间经历了两年时间,来来回回验证了十多轮。”易辉琼说。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并驾齐驱,两边型号一致的产品可以共用同一条的产线。在动力电池市场疲软时,储能电池就能补上。这让瑞浦兰钧的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新品研发也在提速,去年8月,瑞浦兰钧官宣了问顶电池技术。今年5月,320Ah和340Ah大容量电芯正式发布。7月底,320Ah电芯就已经送样测试,测试数据优异,并将于10月量产。
这意味着,瑞浦兰钧也将是最快量产大容量电芯的企业。大容量电芯被看作是储能电池厂商竞争的下一个桥头堡。
六年时间,瑞浦兰钧如何突出重围?又是如何抓住新兴的储能电池市场的?围绕这些问题,新能源产业家和瑞浦兰钧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易辉琼展开了一次长谈。
易辉琼毕业于中南大学,深耕新能源领域10余年,在储能出海销售和整合营销都有着大量经验。
瑞浦兰钧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易辉琼
新能源圈里,易辉琼算是“另类高管”。常年一丝不苟的齐耳烫发、金丝眼镜、玫瑰色口红、藕粉色羊绒套装、暗色圆头高跟鞋。在短短五年间,从零到一开辟了瑞浦兰钧储能市场,见证了一个独角兽冉冉崛起。
以下,是新能源产业家与易辉琼的对话正文:
01
把降成本刻入骨子当中
编者按: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降成本,因为一个产业走向成熟,标志正是产业链通过极致地降本,将实验室产品变为大众可消费的产品。电池成本占据储能系统成本的60%,新能源整车成本的40%,无疑是最大的降本项。
瑞浦兰钧的异军突起,正是不遗余力地降低制造成本,其策略包括了动储结合提高产能利用率、不锈钢制造模式实现规模效应等等。
新能源产业家:瑞浦兰钧的战略是动力电池和储能并行,怎么理解这个战略?
易辉琼:这是瑞浦兰钧在发展初期时定下的策略。一些电芯型号在储能或动力电池中都能用,产品虽然不一样,但是背后的产线都一样。
动储结合就能更灵活地面对市场波动,比如在动力电池市场波动时,瑞浦兰钧靠着储能市场依然能让产线用起来。2021年和2022年,瑞浦兰钧温州基地产能利用率分别在86.4%和78.2%。
新能源产业家:这在竞争内卷的环境下挺重要的。
易辉琼:对,库存也是成本项。周转率低就是变相抬高成本。
新能源产业家:你们怎么降成本?
易辉琼:这几乎刻在我们团队的骨子当中。瑞浦兰钧沿袭了青山集团不锈钢制造的模式,实现规模效应。
青山集团的印尼不锈钢厂房绵延一公里多,从采矿到产品,到码头,连运输物流都省了。我们的电池产线也在复制这种模式。
青山集团印尼项目
2017年,瑞浦兰钧温州一期工厂在一片未开发的泥地中打下第一根地桩,开工建设。一期工厂和后来的二期工厂的合计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
大批量制造,让电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来应对艰难的竞争。在300亩的土地上,我们实现了26GWh的产能,通常锂电池生产要达到20GWh,平均需要用地500亩左右。
新能源产业家:今年上半年以来海外户储经销商有压货的趋势,瑞浦兰钧有做哪些提前的布局?
易辉琼:我们的生产一直很克制,囤货很少。
02
吃下最难做的海外市场
编者按:储能行业,海外市场的风起先于国内市场。电网设施的老旧、家庭供电的不稳定性、政策补贴的强刺激等因素下,海外储能市场占总体市场的三分之二,并且更具经济性。
海外市场发达,但拼的是本土化能力。占据海外市场的,是耕耘本土市场多年的经销商或承包商。例如户储领域的Sonnen,大储领域的Powin、特斯拉。瑞浦兰钧从2018年,破局海外市场就从储能开始,战略是锁定大客户。
新能源产业家:瑞浦兰钧的储能业务是怎么起步的?
易辉琼:2019年,瑞浦兰钧在深圳设立了第一个办公室。成立时,常驻团队只有我一个人。可以说布局储能业务是“被逼的”——动力大客户屈指可数,多数客户还处于验证阶段。储能市场也很分散,业务起步时甚至没有量产的产品,只能广撒网,积累客户基础。
新能源产业家:为什么选择了深圳?
易辉琼:深圳是锂电池的发源地,当时华南的电池出口非常旺盛,明显能感觉到海外储能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国内,而海外的锂电供应链很不健全。所以瑞浦兰钧就瞄准了两个领域,家庭储能和大型储能。
新能源产业家:如何开辟新市场?
易辉琼:家庭储能基本是一片空白。当时有一家浙江企业——艾罗能源过来提需求,瑞浦兰钧定向开发了50Ah电池,靠着这款产品,成功打入了欧洲市场。
大型储能的第一个客户是阳光电源,他们了解到瑞浦兰钧280Ah电池在印尼项目的应用,很感兴趣。当时青山集团的印尼两个工业园区的储能项目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少见。我们也为阳光电源降低了电池倍率,把循环寿命提高到9000次。2021年初开始批量使用。
新能源产业家:所以2021年瑞浦兰钧倾斜到储能业务之前,你们也积累了很长时间。
易辉琼:对,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2019年刚进入家储市场时,一个月只能出货几百套,瑞浦兰钧坚持到现在,已经能月出几万套了。
入局大型储能市场是在和阳光电源合作之后,我们才开始了解国外的电网体系和国内类似,也要接触大型的业主或投资方。
2021年因为疫情没法参加展会,瑞浦兰钧依靠青山集团打下的部分基础,销售团队一步步“死磕”进入了海外大客户的短名单(核心供应商),借势进了欧洲、北美和澳洲。
今年上半年,瑞浦兰钧也和美国Powin、Energy Vault达成合作协议,总共供货13GWh。
新能源产业家:你们怎么判断每个市场的前景?
易辉琼:欧洲和澳洲主要是家庭储能,虽然美国的家储市场也有潜力,但是特斯拉龙头地位很强,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有一定难度。美国和中国是大型储能最核心的两个市场,因为美国的电力基础设施相对陈旧,100年了没有多少改变,对储能是刚需。
在进入家储和大型储能之后,再进入工商业储能是很容易的,因为工商业储能的规模处在两者的中间地带。
新能源产业家:海外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易辉琼:审核非常严格,首先是公司实力,其次产业链布局能力,有没有可能去美国建厂,最后是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评价维度集中在公司的硬实力,而不是单纯的“便宜”。我们虽然可以联合大客户去一起进入一些项目,但最终还是自身要得到终端业主的认可。
新能源产业家:有多严格?
易辉琼:除了资料审核,还有各式各样的第三方认证,有时候还要找市场和客户认可的团队来认证。疫情放开后,他们的团队还会飞到国内验厂。审核不通过会一直整改到他们满意为止。
新能源产业家:但这样谈下来的合作也是长期的。
易辉琼:是的。海外客户不会轻易换供应商,他们的逻辑是:有问题不要紧,能够快速改就OK了。当然前提具备基本的硬件要求,客户才会真正地配合你一项一项审核。
他们在审核培养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有一个项目团队在应对,他们也是一整个团队在做反馈。
作为市场部,也希望一些大客户在不停地“考验”我们,因为大公司提不同的要求,让你不停地改进时,我们的产品也在不断地提高。
03
基本上每个产品都是爆款
编者按:电池处在产业链上游,传统印象中是默默无名的制造工厂。但因为电池在整车或储能产品中的成本占比都超过了40%,甚至到60%。而下游品牌也将电池的性能和技术作为核心卖点。电池厂顺势成为了产业的“明星角色”。
瑞浦兰钧的突围,同样离不开打造爆款产品。从SCL模切技术、问顶电池技术到大容量电芯,瑞浦兰钧研发产品的逻辑在于和客户紧紧绑定,用需求反推研发。
新能源产业家:瑞浦兰钧怎么制定产品的研发路线?
易辉琼:在产品这块,瑞浦兰钧相对来说没有走弯路,基本上开发的产品,每一款都是爆款。因为我们比较务实,推出来的产品都是紧密贴合市场或者客户的需求。前端研发可能会探索一些更前沿的技术,等待更好的时机进行产品化应用。
新能源产业家:为什么我们能更贴近市场?
易辉琼:和客户共同开发。
比如第一款50Ah户储电池。当时市场可参考的型号少,大部分储能用的以圆柱或者小软包为主。艾罗能源需要循环寿命长、欧洲低温环境下性能好、能应用在高压系统。我们就定向开发了这款电池。
再比如低速车市场,比如一款叉车可能有上十个型号的电池,我们就横向利用动力电池的型号来满足。
还有推动电池尺寸从280Ah到320Ah的研发过程,客户的需求是不改变电池的尺寸。因为客户是根据我们的尺寸来设计产品,刚刚获得各种认证。
那么为了降成本、提高性能,又要保持尺寸不变,提高电池压实密度的路线已经很多人做了。瑞浦兰钧就从结构着手,推出了问顶技术,做到同尺寸下业内体积能量密度最高。
新能源产业家:瑞浦兰钧320Ah和340Ah电芯将开售,这两款产品从立项到推出经历了多长时间?大容量电芯的研发难点在于什么?
易辉琼:参考问顶电池的速度。问顶技术去年8月底官宣,到今年5月两款大容量电芯正式推出,再到7月底送样,落地时间非常快速。但前期一直也在投入,来攻克标准产品能量密度的难题。
新能源产业家:未来瑞浦兰钧会如何布局储能的各个细分赛道?
易辉琼:目前按板块和区域划分。户用储能、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还有近一两年兴起的用户侧储能。区域来说,我们成立初期就是要做一个国际性的新能源企业,所以在国内以及海外我们都有布局,并且我们终端应用在海外的份额已经超过了国内。
04
尾声
5年冲到行业第3,但业内对瑞浦兰钧更多的评价是,这是一家“很稳”的公司。
不是最早做电池的,但个个爆款,业内口碑一直很好。
不是最早切储能的,但是早早稳稳拿下了核心大客户。
不是最早做海外的,但打法清晰,海外占比提升飞快。
企业战略路径清晰、业务拓展节奏保持克制、成功率高,造成这种扫地僧般的“稳赢感”。
更进一步探究的话,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瑞浦兰钧对每一步扩张的克制。
克制背后,是对行业规律的尊重、尊重常识。
动力电池终究是一个制造业属性很强的行业,成本是最首要的竞争力。每一百分点的毛利、每一项的成本,都要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抠出”利润。
背靠青山集团,瑞浦兰钧引入不锈钢大制造的概念,最大程度地发挥规模效应,提升效率和良率,这正是其能够持续增长的关键因子。
不管穷爸爸富爸爸,就算是含着金汤匙的富二代,内卷的电池市场终究要靠产品力说话,所以找准市场需求,反复接受最严苛的客户挑刺儿过程,成了不能绕过的必经之路。
这种克制和敬畏,和青山集团一贯稳健的战略定力不无关系。有个穿越过经济和产业周期的富爸爸有什么好处,就是这些真金白银换来的“家学”。创业公司就像人的成长,青春期有些学费不用再交。
不过,对瑞浦兰钧来说,这并不必然保证成功。
在一片混沌的储能电池市场、大佬环伺的动力电池市场,瑞浦兰钧在市场开发上又兼具了创业公司的特质——“死磕”客户的韧劲、用客户需求倒推研发、把人效比摆在第一位,这让瑞浦兰钧在新的利基市场上完成了超越。
就像易辉琼所比喻的,“天时和地利齐备,瑞浦兰钧靠这股劲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看似简单的战略里有复杂的思忖,平实的故事里有华采的细节。
青山是起点,但不是终点。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