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龙头们“盯上”新生意?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5-10-16 17:32:39

对于光伏企业进军风电行业,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发现,其实早有先例。......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关注到,10月10日,国电投和顺(东台)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经营范围涵盖发电业务、输电业务等。

根据股权穿透,该公司股东名单中不仅有实力央企国电投,还有背靠江苏盐城政府的盐城黄海汇能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以及光伏龙头天合光能旗下公司江苏天合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天合光能的加入在光伏行业内掀起一阵热议,这一举动被视为该公司在风电行业的一次重要加码。

除了天合光能之外,另一家光伏龙头——爱旭股份今年在风电领域也有所行动。此前6月5日,爱旭股份宣布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投资7.5亿元建设112.5MW风电项目(详情请点击:光伏龙头突然杀入风电)。

光伏企业,“风心”早起

对于光伏企业进军风电行业,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发现,其实早有先例。

资料显示,最早布局风电行业的光伏企业应是两大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特变电工

2004年,阳光电源开始从事风电变流器的研发,正式进入风电行业。根据数据咨询机构Brinckmann公布的2024年和2025年全球风电变流器装机容量企业排行榜,阳光电源已连续2年稳居全球第一

特变电工则在2000年成立了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特变电工”),经营范围涵盖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投资运营及相关技术服务等。2010年该公司加大对风电市场的开拓力度。

截至2024年末,特变电工管理装机容量为8.65GW。其中风能自营电站为2.461GW,约占该公司总装机容量的27.93%。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新特能源收购了新疆特变电工,业务拓展至风能、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新特能源也成为了光伏主产业链中最早布局风电行业的企业。

2020年后,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则密集开启了跨界风电的尝试。

2021年4月,东方日升宣布将为越南得和50MW风电项目提供EPC服务,标志着该公司正式进军风电市场。

2022年3月,“榆林隆武绿色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涵盖光伏发电设备租赁、风力发电技术服务等。彼时该公司的两大股东之一是隆基绿能全资子公司西安隆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因此,该公司的成立也被业内解读为隆基绿能准备跨界布局风电。不过资料显示,2023年6月隆基绿能就已退出上述合资公司。

同样2022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2021-2022年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40万千瓦)中标结果公示,晶科科技和特变电工均中标了10万千瓦(100MW)的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

据悉,该项目为晶科科技首个中标的风电项目,被市场认为是该企业进军风电市场的标志。

2023年,晶科科技首个陆上风电项目达坂城100MW风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晶科科技已正式入局风电市场。这一年,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也进入了风电行业。

2023年10月30日,晶澳科技首次宣布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及集中式储能项目,其拟投资15.74亿元建设光伏、风力发电集中式储能电站项目,其中包括贵州遵义市绥阳县枧坝一期风电场100MW风电项目

再看天合光能,早在2023年12月,该企业就作为联合体成员中标了青海省2023年风电项目海西州2GW风电项目第四标段(50万千瓦)。当时,作为联合体成员中标入围候选人名单的光伏企业还有高景太阳能

据行业媒体报道,天合光能还曾拿到过山西3万千瓦的分散式风电项目

光伏企业 “出去闯荡”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为570-630GW。按照容配比1:1.2计算,大概需要684-756GWp组件。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光伏组件产能已达1156.5GW。

可见,仅中国光伏企业当前产能已完全能够满足全球太阳能装机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量。除了上述尝试进军风电行之外,光伏企业还盯上了储能行业。

正如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在此前的文章中所述,当前布局储能基本成为光伏企业的标配。

目前,阳光电源、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特变电工、晶科能源、阿特斯、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在内的众多光伏头部企业已纷纷踏足储能行业。

不仅龙头企业在积极布局储能领域,二三线光伏企业也紧跟脚步。

今年4月,琏升科技宣布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38个交易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兴储世纪69.71%的股份。琏升科技表示,此次交易其可增强光伏电池片、储能系统、光伏电站上下游产业互补及光储一体化业务协同。

可惜最后“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价格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上述交易被迫喊停,琏升科技首次进军储能行业遇挫。

10月15日,为把握固态电池增长机遇,国晟科技宣布进军储能行业。该企业拟通过向国晟环球新能源(铁岭)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的方式投建固态电池产业链AI智能制造项目(详情请点击:又一光伏企业宣布“跨界”!)。

此外,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协鑫集团、双良集团等企业还将业务触角伸向了氢能领域。

后记

当前单一的新能源发电系统已无法满足项目的个性化需求,风光氢储融合发展则成为最优选。

2024年5月,彼时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章建华在《时事报告》上发表署名文章。

文章指出,新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风电光伏仍是新能源发展的主体,储能和氢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支撑,多元融合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

光伏企业“多条腿走路”的战略转型,也正标志着行业迈入以系统集成和场景应用为导向的新阶段。通过风光氢储的协同发展,企业不仅能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还可以为企业抵御单一市场波动风险。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