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付100万!出走宁王四年,300亿储能企业创始人遭竞业限制纠纷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3-11-30 18:41:43

几乎每个人都背负着百万竞业官司。......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储能曾被认为是一个极具确定性的行业,储能企业蜂拥而至。但近年来,储能领域专利侵权、挖角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 

11月28日,中国庭审公开网对海辰储能和宁德时代的竞业限制纠纷案件进行庭审直播,法庭判决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违反竞业协议,并挖角宁德时代高科技人才。

宁德时代随后回应,吴祖钰确违反竞业限制协议。早在今年9月,仲裁委就已裁决吴祖钰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吴祖钰认可仲裁委裁决内容,9月23日,通过其妻子(林秀华,海辰储能前法定代表人)向宁德时代支付了100万元的违约金。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的另一位当事人张敏同样为宁德时代前资深电芯系统工程师,从宁德时代离职后在就职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期间曾多次出入海辰储能办公区,并佩戴海辰储能工牌。

业务突飞猛进,宁王倍感危机?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海辰储能)是一家领先的储能电芯技术服务商。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主要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当前,公司已开发方形电池(50Ah/280Ah/300Ah /320Ah)、电池模组、电池簇、储能柜等储能产品。

其实控人吴祖钰,是宁德时代的前中层管理人员,在宁德时代工作了不下6年时间。期间,吴祖钰主导申请的专利数达67项,涉及储能领域的极片、电池等。2019年,吴祖钰带着6名以上的技术骨干,集体出走,创立了海辰储能。

短短三年时间,海辰储能团队规模迅速膨胀到7000多人,行业名次快速蹿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InfoLink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指出,2023年上半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芯总出货量跻身TOP5,今年前三季度出货规模在8 GWh以上,维持在第五名。

值得一提的是,其大储排名更是飞跃到了第四名。加上此前多轮融资,目前海辰储能市值已突破300亿,发展蓬勃繁荣,与行业巨头们的差距不断缩小。

不过,与“后起之秀”的迅猛增速不同,身为业界一哥的宁德时代所占市场份额却出现下滑。根据Infolink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市占率已由去年的41%滑落至33%

“武器”or“保护”,宁王外化的焦虑

或是受市场份额占比下降的影响,宁德时代难掩“焦虑”,手握竞业大法,高举专利大棒,四面开战。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查询中国庭审公开网信息发现,近些年来,宁德时代对同行及离职员工发起的侵权诉讼不在少数。

上述关于宁德时代诉讼专利侵权的公示并非全部,早在2018年-2019年年间,就有多份法院判决书显示,共计九名宁德时代员工在离职后,因在竞业期限内跳槽至竞争企业被宁德时代先后起诉,并要求每个人赔偿100万元。

2019年离开宁德时代的张强更是表示,在宁德市法院门口,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被起诉的前员工,几乎每个人都背负着百万竞业官司。

虽说离职员工违反竞业协议赔付违约金合规合法。但据悉,宁德时代的竞业协议极其苛刻,涵盖范围极广,在不违背竞业协议的情况下,员工只能选择转行另谋他就。而以目前储能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这个时间足以消弭员工身上的技术优势,同时,几千的竞业赔偿金与违背竞业协议所需要赔付的一百万相比,数额相差过大,难免惹人争议。

对自家离职员工尚且毫不客气,对其他竞争企业,宁德时代更是重拳出击。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整理后发现,宁德时代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塔菲尔以及珠海冠宇等多家竞争企业发起了专利及竞业纠纷诉讼。

2019年,塔菲尔新能源与宁德时代陷入一款“防爆装置”的专利纠纷。为取证塔菲尔的侵权事实,宁德时代花费超过50万元,坚持消耗两年,终于在2021年6月,塔菲尔一审被判向宁德时代赔偿超过2300万元

2021年7月,宁德时代正式起诉中创新航专利侵权,要求对方赔偿金额1.85亿元,同时要求支付300万元用于宁德时代为制止侵权所支出的费用,双方围绕专利问题进行了一场长达一年的诉讼战,一年后由于涉诉产品价值金额巨大,宁德时代又将索赔金额提高至5.18亿元

直至2022年11月底,这场专利大战才迎来阶段性结果。根据判决书,中创新航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销售侵害宁德时代发明专利权的产品“集流构件和电池”。

2022年2月,宁德时代又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蜂巢能源告上了法庭,最终蜂巢能源与宁德时代达成500万和解款后握手言和。加之离职的九位前员工每人一百万的赔付款,宁德时代这一把可谓是稳赚。

2022年7月,珠海冠宇公告收到专利侵权判决,被判赔宁德时代4544.6万元。

如今看来,专利诉讼、竞业协议已逐渐成为了这个龙头老大趁手的“利器”。

但须知的是,竞业协议也好,专利保护也好,本质上都是国家保护创新的手段。企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无可挑剔。但倘若将“保护”当成企业的私人“武器”,站在行业高点不断“狙击”后来者,那就难怪外界得说一句“天下苦宁王久矣”。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

上拉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