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跌势难止!最大降幅超10%,光伏产业链价格战来了?
光伏行业的跌价潮还在继续,并愈演愈烈。......
光伏行业的跌价潮还在继续,并愈演愈烈。
近期,这股跌势已经蔓延至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本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全线下跌。
某机构发布的最新价格数据显示,本周多晶致密料均价下跌3.8%;硅片跌幅区间为6.4%-11.6%;电池片各尺寸均价跌幅在5.8%-8.4%;组件价格跌幅在2%左右。
硅片价格跌势最猛,182mm及210mm两种型号硅片的最新报价周环比下调幅度均超过10%。
该机构表示,从上周开始硅片主流规格的价格进入“加速下跌”区间,以硅片龙头大厂为代表的硅片价格下跌速率发生“逐日更新”,而且下跌幅度惊人,硅片环节价格踩踏严重,竞争激烈。
不是机构和媒体直呼,“价格战”已经来了!
降价潮10月底已启动
回顾本轮光伏产业链跌价潮的开端,大致可以追溯到10月底开始的硅片龙头率先降价。
10月31日,TCL中环率先发布降价消息,宣布包括P型、N型在内各个尺寸硅片价格下调,降幅在4%左右。TCL中环方面表示,进入10月份,公司开工率有了明显上升,通过产能提升调节了降价带来的利润下调。
这是自去年12月底以来,TCL中环首度下调硅片报价。
11月23日,硅料价格出现松动,成交均价为302元/KG,同比下跌0.3%。
11月24日,另一硅片巨头隆基绿能也跟进下调部分尺寸硅片价格,182mm硅片的销售价格下调1.6%。对此,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将硅片降价的原因归结于“市场供需出现了变化”。
时隔3天后的11月27日,TCL中环再次下调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5%,理由同样是“因供需格局影响”。
两大龙头领衔,各大企业争相下调价格。
始于硅片环节的降价潮,逐渐传导到了全产业链。
供应猛增 产能过剩问题隐现
终端需求的逐渐下降是本轮光伏产业链产品降价的“诱因”。
一般四季度末和一季度初是相对价格低点,本次调价虽然相比去年略有提前,但确有季节的因素存在。
东方证券最新研报指出,由于海外过节以及临近年末,出口组件需求有所下滑,而国内组件去库抢装进度尚未加速,使得库存量增加从而导致上游硅片,电池片价格难以维持,预计价格下跌的行情可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但长期来看,本轮光伏产业链价格的持续下跌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早已有了心理预期。
硅料价格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上涨,至2022年10月底,已一度从2020年底5万元/吨左右飙涨至10年来最高点,高达33万元/吨。
尽管对这种疯狂涨势态势乐见其成,但行业从业者对持续飙涨的非理性市场态势,也早有了“难以长期维系、迟早回落”的心理预期。
近两年硅料供需错配是造成价格如此“疯涨”的主要原因,但在不断有新老企业涌入“缺口”的背景下,价格逐渐回落也是势在必行。
本轮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跌势难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行业投资热情的不减,供应“缺口”逐渐补齐。
据12月5日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光伏产业各环节产量再创新高。多晶硅环节,1-10月全国产量约 61万吨,同比增长超过 49.3%。硅片环节,1-10月全国产量同比增长 40.7%。
在硅料环节,2021年,我国多晶硅实现年产量50.5万吨,同比增长27.5%。据硅业分会预测,2022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预计将达到120.3万吨,全年新增68.4万吨;全年预计产量预计为82万吨全年。
而到2023年,硅业分会预计,硅料产能将进一步增加,预计2023年底国内产能将达到240.4万吨,全年新增规模达到120.1万吨;产量将达到146万吨以上。
而在硅片环节,近年来也涌入了上机数控、双良节能、高景太阳能等大量新玩家,“跨界”投资硅片项目。此外,硅片行业传统老玩家也在不断通过扩产巩固市场地位。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80个。
而产能和产量方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硅片产量约为 227GW,同比增长 40.6%。2022年上半年全国产量约152.8GW,同比增长45.5%,随着头部企业加速扩张,预计 2022 年全国硅片产量将超过 293GW。
此外,这样的疯狂扩张也同样存在于电池片和组件环节,机构称,近期市场上不断传出组件库存积累严峻的信息,部分企业为了出清库存,价格有所下降,组件企业开工率的逐步降低,对电池片采购热情锐减,电池片价格也随之松动下调。
综上所述,市场步入淡季,终端需求锐减,同时生产线产能逐渐爬坡释放、硅料不断供应增加,以及硅片、组件自身库存的增长,“价格战”在所难免。
而长期来看,产能过剩的隐忧也逐渐浮现。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跨界企业入局光伏制造端有可能导致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部分环节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