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部厂商组件隐裂遭投诉!行业统一标准亟需建立!
隐裂问题该怎么衡量?......
近期,一张朋友圈截图刷爆光伏行业,某分布式光伏投资商在朋友圈控诉头部组件厂商组件出现重大质量问题。
朋友圈内容显示,组件到货后,该投资商对相应组件进行到货EL检测,结果显示,100块随机抽检的组件产品中,15块存在缺陷,而这15块中,13块更是存在贯穿隐裂、树状隐裂等严重和致命缺陷。
此处附上检测报告:
在这份检测报告中,将D类缺陷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由于电池片或组件本身工艺问题引起的 EL 缺陷,如断栅、黑斑、混挡等。
在后续中,该投资商提到,发现组件质量问题后,遭遇组件厂商扯皮,组件生产方坚持该批次组件出厂时并无问题,且投资商检测时并没厂家的人员在场,不符合流程;另一方面,贯穿性隐裂是企业标准中允许的,出厂时组件的隐裂率是符合标准的。
双方的拉扯直到该投资商从出厂EL检测照片中发现组件发货前即有不少瑕疵,这时组件厂商才松口更换。
但更换一事直到如今也未到位,反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漫长拖延。
实际上这也不是第一家被爆出组件隐裂问题的厂商,作为影响组件性能的三大因素之一,电池片隐裂一度和热斑、PID并称为组件三大杀手,在2018年以前甚至出现过谈“裂”色变。
那么,到底什么是隐裂呢?
隐裂正如其名,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组件电池片中出现的细小裂纹,裂纹的发生可以出现在组件生产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组件运输、安装过程中。
组件的裂纹按照形状可以简单分为6类:树状裂纹、综合型裂纹、+45°/-45°(斜裂纹)、平行于栅线、垂直于栅线、贯穿整个电池片的裂纹。
这些裂纹通过阻碍电流的汇集,导致该片区域电池片失效,裂纹越多,产生的可能失效面积就越大,在失效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组件发电效率造成较大影响。
但正如上述涉事厂家所言的,因为并非所有隐裂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平行于主栅线的隐裂最致命,其次是45°斜裂,伤害程度大概为平行主栅裂痕的1/4,而其他类型的隐裂几乎不影响。
所以组件在出厂 EL 检查中只要符合一定标准,即为合格。
在2017年的一篇媒体文稿中,当时还是TUV南德集团大中国区副总裁许海亮表示,“所有组件都有隐裂,但并不是所有隐裂都会影响发电效率。”对于当时市面上的隐裂恐惧,他指出“隐裂的成因很多,在组件的生产、包装存储、运输、安装、运维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但一般影响发电效率的隐裂主要是在运输和安装,特别是不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只要在这两个环节多加注意,隐裂问题不用担心”。
此前也曾有研究证明,组件中某单个电池片的失效面积在8%以内时,对组件的功率影响不大,组件中2/3的斜条纹对组件的功率稳定没有影响。
对当时的行业来说,隐裂不可避免,但经过这几年的技术发展,对生产过程的隐裂、热斑、PID等缺陷的识别已有重大进步 。特别是一线企业,在组件生产过程中已经能达到100%的隐裂识别。
但识别和避免是两回事,在隐裂组件能不能出货这件事情上,各家企业都有自行设置相应的出厂标准,涉及隐裂长度的隐裂、类型、贯穿与否。但如今,这个标准并不统一,这也意味着极容易造成下游的认知混乱,这个缺陷对A厂家来说合格,换个厂商又不合格了。
这也难怪该头部厂商解释,该批组件是符合出厂要求的。
所以,站在未来视角上看,本次涉事的组件到底合不合格,只能有赖于以后统一标准的出台,现在,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关于我们
行业资讯 | 市场数据 | 产业分析 | 行业智库
聚焦光伏、储能、氢能… 专注于打造产业大数据平台,汇聚平台力量,助力产业发展
欢迎:商务合作/投稿交流/意见反馈
编辑:赵华
监督意见/投稿爆料:0571-85871518 news@databm.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数字新能源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databm.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