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只此青绿 晕染美丽中国——我国港口以低碳转型“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国家交通运输部 · 2025-08-20 09:34:35

中国港口通过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提升低碳发展“含绿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吞吐万物、联通世界,更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沿阵地。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一幅幅绿色港口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创新自动化装卸设备和清洁能源应用,成为全球港口绿色发展的新标杆;青岛港推进港作车船电能替代,电动装载机、电动叉车、电动吸污车、电动自卸车等新能源设备陆续投入使用,电动非道路移动机械占比超50%;粤港澳大湾区锚定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推动船舶清洁能源替代,开创了湾区协同减排新模式……“十四五”期间,我国港口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吞吐量扩张转向智慧化、绿色化“双轮”驱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付诸行动、见诸成效,港口已经成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践行者。

建章立制,纲举目张。近年来,我国绿色港口建设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规划框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一部三局”围绕“双碳”目标制定配套实施意见,推动港口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我国加大绿色港口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制修订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特别是交通运输部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港口行业绿色发展政策,在2013年发布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基础上,于2020年修订发布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极大提升了港口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瞄定绿色,我国绿色港口建设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各省、市、自治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陆续发布绿色港口建设相关的规划和行动方案,全面对接国家层面的绿色港口顶层设计。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与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成立绿色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共同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工作,全力推进绿色港区建设;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等组建领导小组统筹五星级绿色港口建设工作,从建设规划、专项资金、宣传培训等方面给与全力支持与协助。

此外,我国港口还建立了能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能源数据实时采集、监测和分析,不断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获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粉尘等环境质量数据,实现对主要污染排放的监测统计、对比分析,指导港口生产作业控制。这些举措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为港口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中国港口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港口累计已有65个码头和1个港区建成星级“绿色港口”。其中,黄骅港煤炭码头项目、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项目、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项目、青岛港前湾港区迪拜环球码头项目、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项目、张家港港务集团港盛散货码头项目、上海市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项目建成“五星级绿色港口”,秦皇岛港东港区煤三期码头、煤四期及扩容码头、煤五期码头项目建成“五星级绿色港区”;51家港口建成“四星级绿色港口”,形成了系列化的绿色港口。

强化污染防治 擦亮港口生态底色

蓝天碧海间,智能化桥吊高效运转;绿树红花旁,新能源设备有序作业;万吨巨轮穿梭往来,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如今,现代化港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十四五”期,以港口为关键节点的绿色运输组织方式占比稳步提升,港口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港口清洁能源广泛推广应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铺陈开来——

多式联运跑出“加速度”。近年来,我国港口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左右。河北港口集团综合应用“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封闭式皮带廊道、公路运输新能源车汽运等方式,全方位构建绿色物流运输体系。2024年,河北港口集团铁矿石绿色运输比例达到82.4%。钦州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交汇的重要节点,通过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港口深度融合发展,为港口绿色发展提供了积极示范。上海港则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建设等战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业务跨越式增长。目前,宁波舟山港等11个国际枢纽海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已超60%。全国港口通过优化运输组织结构,不仅有效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碳排放降低,更推动形成港口集疏运体系绿色化发展的新格局。

清洁能源按下“快进键”。“十四五”期,我国港口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氢则氢,大力推动供能多元化、用能清洁化,从供给侧和消耗侧共同发力推动构建清洁低碳的用能体系。2024年,长江经济带完成港口岸电船舶受电设施改造3900艘,长江经济带船舶使用岸电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54%。天津港集团、山东省港口集团等使用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集卡,并创新采用智能换电模式;福建省港口集团、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发展光伏发电和风电,为港口提供绿色电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的岸桥、轨道吊、AGV则均采用电力驱动,码头主要装卸、水平运输及堆场装卸环节消除尾气排放,环境噪声也得到极大改善。

污染防治构筑“立体网”。“十四五”期,我国港口加大干散货码头扬尘、粉尘治理,加强污水回收装置建设配置,推进港口岸线生态修复,实现港口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在干散货码头扬尘、粉尘治理方面,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建设了能源管控系统,对码头能源进行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集中监测和统一管理,为节能降耗提供数据支撑。在港口污水治理与回用方面,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项目、张家港港务集团港盛散货码头等建造雨水、再生水、海水等收集池,完善收集利用设施,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超30%;国能黄骅港建设两湖三湿地的生态水系统,实现雨水收集、压舱淡水回收和含煤污水分级沉淀,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充足可循环的淡水滋润着港区内绿树、红花,更引来了鱼儿游、鸟儿飞,将原来灰头土脸的港口变成了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

加速科技创新 研发绿色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生态环境挑战、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双碳”目标下,从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到基础设施融合集成创新,我国港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不断开创智慧、绿色港口发展新局面。

研发新能源清洁能源港口装备。“十四五”期,我国突破了港口装备氢能安全应用、大推力全回转推进器、双燃料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自主研制应用于港口实际生产的首台氢动力轨道吊,提出自动化轨道吊氢燃料电池加锂电池能源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的能源管理方法,制定智能化充放电策略,达到优化电能管理降低能耗的效果。秦皇岛港首创干散货装卸流程逆起、顺停、流程动态切换三个工艺节能技术,减少皮带机处于无效耗能运行时间,节约能源消耗,节电率达8%以上;天津港研发了大功率岸电系统组网关键技术,实现多泊位多小容量船舶同时供电以及单泊位大船供电;张家港港务集团港盛散货码头通过建立粉尘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等平台,致力于打造环保与智能化兼备的花园式港口。

前沿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等代表的新技术与港口行业深度融合,创新港口污染与降碳协同治理技术、研发港口能耗与碳排放实时监测与管控等低碳技术,实现节能减碳增效。南京港龙潭港区集装箱码头充分运用5G传输、AI算法、物联网等技术,将人员、作业设备、作业计划、堆场箱位、现场交通体系等多要素融合,搭建港口运行智慧模型;厦门港海沧港区远海码头打造5G全场景应用港口,无人集卡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宁波舟山港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进行3D建模,实时模拟台风路径,在30分钟内生成2000艘船舶避风计划,决策效率提升40%。

碧波万顷间,一座座“零碳码头”正拔节生长。当光伏板与潮汐能共同点亮港口夜空,当岸电系统取代柴油机的轰鸣,世界看到的不仅是吞吐量跃升的“硬实力”,更是减污降碳的“绿智慧”。站在新时代的航标前,中国港口正以创新转型“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将美丽中国的故事,随着集装箱的全球旅程传向五洲四海。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