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产业跃变 青山区重点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包头工信局 · 2025-08-06 15:12:33

青山区依托重点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核能、光伏、氢能储能及绿色装备制造业,形成全产业链集群,通过科技创新与生态循环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在青山区的工业版图上,一条穿越时空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从为“两弹一艇”筑基的核工业基地,到光伏全产业链的集群崛起;从传统装备制造的绿色蝶变,到氢能储能的赛道突围,这片因工业而生、靠创新而兴的土地,正以重大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核脉绵延:老基地跳动新脉搏

走进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〇二厂),岁月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这里交织。这座创建于1958年的“国之重器”诞生地,墙上斑驳的标语诉说着“两弹一艇”研制时期的峥嵘岁月,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每一片燃料元件都镌刻着“中国制造”的精密印记。

作为我国核工业最早的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生产科研基地,“厂所合一”的独特架构藏着创新的密码。核工业特种材料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调试最新的检测设备;核电燃料元件制造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内蒙古自治区钍基燃料研究工程技术中心等,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产学研用”无缝衔接的模式,孕育出国内唯一的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为秦山二期、三期等核电机组输送着“核芯”动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老企业的“年轻态”,这家老企业的“触角”已伸向更远的天地。航天器用测高仪屏蔽器随嫦娥探月工程飞向太空,中子医疗堆燃料元件走进医院病房,放射源屏蔽体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全。如今,青山区正沿着这条核脉,推动核供热、核医疗等民用产业落地,让“硬核”科技惠及更多民生。

绿能成链:新能源赛道上的“集团军”

夏日的阳光掠过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自动化生产线上,单晶硅棒在机械臂的操作下精准成型。这个2016年落户的企业,像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从2017年一期多晶项目投产时的0.5GW产能,到如今10GW的单晶产能,占地面积337.5亩的企业年产值已达40亿元,成为青山区光伏产业的“顶梁柱”,见证着光伏产业的茁壮成长。

在青山区,光伏产业早已不是“单兵作战”。晶澳太阳能四期项目创造的“百日建设、百亿晶澳”成为“包头速度”的标杆:2023年2月签约、6月开工、9月投产,98天建成 5GW光伏组件生产线,满产后年销售收入达70亿元。如今,20GW拉晶、20GW切片项目满产运行,从单晶拉晶到切片、组件,从石英坩埚到碳碳坩埚,这个累计投资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像一条完整的“阳光产业链”,6000名员工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包运集团的光伏配套园区里,与群禾光伏等头部企业的合作正酣,80亩土地上,2.7万平方米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为“世界绿色硅都”添砖加瓦。晶源新材料生产的碳/碳复合材料热场系统,如同光伏产业链上的“筋骨”,支撑着单晶硅炉高效运转。

氢能储能的赛道上,青山区同样跑出了“加速度”。2024年5月投入使用的氢能储能产业园,138亩土地上矗立着 6.87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上海申能、上海杰宁等10余家企业落户。蒙新储能的交直流一体储能系统,刚拿下中国首张储能电池安全强制性国标认证,在“5cm极限间距”火烧测试中实现“火势零蔓延”,其8MWh 储能系统容量居行业首位,度电成本比传统产品降低40%,4GWh年产能将带来20亿元年产值。青辰储能的钠离子电池展现着“后发优势”,钠在地壳中的丰度是锂的400余倍,正负极用铝箔替代铜箔,材料成本降低30%。在-40℃的低温测试中,其放电容量保持率比锂电池提升30%,2万次循环后仍性能稳定,5GWh的产能将撑起10亿元年产值。晟阳新材料的高性能硅氧材料,作为锂电池的“强心脏”,比容量是石墨负极的4倍以上,已应用于高端消费电子(如小米11Ultra)和圆柱动力电池(如特斯拉4680)。

在青山区,以阿特斯、弘元、晶澳等为主力的26家光伏制造及配套企业聚成“集团军”,让全区率先实现光伏全产业链发展,建成自治区首个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区。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826.1亿元,驻区国有企业一机、北重、北奔、二〇二厂产值达到232.3亿元。经过69年的积淀发展,青山区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发展成为国家、自治区重要的军工、核燃料元件和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基地,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

铁骨焕新:老装备换上“绿引擎”

在包头市天盛重工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纯电动宽体矿用车整齐排列。这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传统矿用车装上了LNG动力、纯电动“绿引擎”,形成LNG 宽体矿用车、纯电动宽体矿用自卸车两大系列产品,具备绿色动力、零排放、无污染的特点,能够适应各种极端温度工作环境,广泛应用于各煤矿、矿山等领域。企业目前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3C体系认证。20余项实用型专利像给这些“钢铁巨人”配上了“智慧大脑”,让它们在煤矿、矿山等领域大显身手。

内蒙古华钺控股有限公司厂区,一场“新旧对话”正在上演:新引进的徐工集团及高校技术改造的新能源矿用车,正与传统车型并排展示。这个总投资4.2亿元的项目,不仅要造新车,还要建“光储充换”一体化零碳示范园,让矿山机械也能“喝光吃电”。项目建成后,年产值9亿元的成绩单背后,是2000个新增的就业岗位,更是装备制造向绿色转型的坚定步伐。

太阳满都拉电缆的厂房里,从德国引进的拉丝设备正吐出细细的铜线。这家由1994年成立的老电缆厂蜕变而来的企业,如今拥有13万平方米的“电缆王国”:导线、电缆、特缆、制盘四大分厂分工协作,年产2.4万公里高压特种交联电缆与16万公里清洁能源用橡套电缆,30亿元的年产值里藏着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的密码。

循环共生:产业生态里的“智慧管家”

装备园区水资源集中处置供应中心的控制室里,6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各项数据:工业污水处理量6.5万吨/日,再生水深度处理量9万吨/日,回用率100%。这个总投资8.5亿元的“生态管家”,通过精密的膜分离技术,让工业废水完成蜕变,从黑乎乎的污水变成清澈的再生水,重新回到阿特斯、晶澳等企业的生产车间。“吃干抹净”的循环模式,不仅让园区实现污水零排放,更每年节省新鲜水3300万吨,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内蒙古杉杉科技的车间外,一套智能化尾气处理系统正默默工作。这个总投资12.6亿元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年产14万吨产品的同时,通过多级催化、余热回收等技术,让尾气实现“零排放”。38亿元的年产值与2亿元税收背后,是“绿色工厂”的发展理念,也是青山区推动产业生态化的生动实践。

沃土生金:好环境长出“梧桐树”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电力服务站”里,工作人员正在为晶澳太阳能办理增容手续。这个全市首批驻园服务机构,把“柜台”搬到了企业门口,已为26家企业解决用电难题。《青山区礼遇优秀民营企业家实施方案》让企业家有了荣誉感,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会,这些“保姆式”服务让项目建设如虎添翼。

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同样给力。75所科研机构、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像一座座灯塔照亮创新之路。五二所国防重点实验室重组、北化(包头)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化,让4项成果摘得国家、自治区科技进步奖。青山区获评自治区2024年度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一类旗县区,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引擎”。

民生的温度,丈量着发展的高度。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完毕,“物业精细化管理提升年”让居民笑脸更多;青山区第一中学复兴分校的书声琅琅、二〇二医院与包医二附院的深度融合,让公共服务更暖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居全市第一的背后,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百姓的生动实践。

项目为棋:发展棋局上的落子如飞

在青山区的发展棋盘上,项目建设正以“落子如飞”的节奏铺展。今年全区组织实施8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779.8亿元,年内计划投资417.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69.1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6个,新增入库纳统项目22个……一组组数据如同棋盘上的“先手棋”,正快速勾勒出产业升级的新轮廓,让发展棋局渐入佳境。

项目“成色”也肉眼可见。48个新建产业类项目中,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3个,30亿元以上的6个,10亿元以上的10个,均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国轩15GW电池电芯及配套PACK产线,作为内蒙古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储能示范项目,正乘着“双碳”东风,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的蓝海中扬帆。作为全球唯一一家石英砂及半导体高温、低温制程石英材料都获得半导体行业主流认证的企业,太平洋石英产品在半导体、光伏、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广泛应用,让这里成为高新技术材料的“供给站”。还有晟阳硅氧材料,凭借全国首创的制备技术和20多项专利,生产的硅基负极材料能让电池续航能力大幅跃升,为本地杉杉、国轩、航天锂电等企业输送“核心能量”。

产业生态的集聚效应正加速显现。在巩固重车、工程机械等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基本盘”的同时,青山区敏锐抓住“双碳”战略机遇,加快布局了光伏晶硅、储能氢能、电力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充足的项目储备让发展底气十足。面向“十四五”,青山区围绕氢储、电装、光伏、风电、核、服务业等8个领域,策划了300个项目,形成“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项目库。今年以来,累计对接企业248家,新签约项目48个、协议金额388.16亿元,其中39个落地、32个开工,源源不断的项目活水让发展引擎持续轰鸣。

要素保障的“组合拳”更让项目建设如虎添翼。水资源供应处置中心投用,16公里再生水管网让5家企业用上再生水,日用水量达1.5万吨,为产业“解渴”;3次银企对接会、12次集中走访活动促成20笔共3.86亿元贷款和1笔2200万元承兑汇票;包北500千伏变电站送电,用电扩容精准服务;申能新能源指标延期、国轩高科与特变电工1GW指标将到位,政策红利直达企业;装备园区到市区的“第二出口”世纪路北延工程即将开工,年内通车后将打通交通“大动脉”。

夏启千亩宏图展,策马扬鞭恰是时。站在新起点,青山区的产业版图上,核工业的厚重、新能源的轻盈、装备制造的坚实、营商环境的温润交织成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跃变,都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青山区也正以昂扬姿态,在产业升级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