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乘“变”之风启新程 向“新”提质谱华章
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25-10-24 13:52:10
榴果枝舞迎宾至,锂光溢彩汇英才。
10月22日-23日,以“新能源·新动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在我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不仅让枣庄这座古老的“煤城”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更向世界递出一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熠熠生辉的“新名片”。这不仅是一场产业的盛会,更是一份城市转型的宣言,它以恢宏的格局、深邃的思考与务实的路径,深刻诠释了枣庄在时代变革大潮中,如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高瞻远瞩的布局和开放共赢的胸怀,实现与新兴产业、与天下英才的“双向奔赴”。
厚重的工业文明积淀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的开拓基因,也烙印了传统发展路径的深刻痕迹。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挑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律,如同悬顶之剑,催促着求变与新生。面对全球能源格局深刻重塑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宏阔背景,市委、市政府以非凡的战略远见和历史主动,敏锐捕捉到第三次能源革命,特别是锂电产业爆发的“时代风口”。
这是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关键一跃”。从依托黑色煤炭到拥抱绿色电能,从传统能源基地到矢志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从2021年将新能源确立为城市转型的首位产业,到连续四年举办高规格产业大会;从招引欣旺达等头部企业落子布局,到推动产业链串珠成链、集群成势……每一步都彰显了枣庄决策者“不破不立”的改革勇气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如今,数百家新能源企业在此集聚,数百亿的营收规模,覆盖关键材料的完备产能,标志着枣庄锂电产业集群已从“幼苗”长成“乔木”,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底气和实力。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到电芯制造、PACK封装,乃至电池回收利用,枣庄已构建起日趋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吉利、欣旺达、中创新航、科达利等头部企业的相继落户,不仅带来了巨额投资,更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产生了强大的“头雁效应”。
尤为可贵的是,枣庄并未满足于单一锂电赛道,而是坚持“稳住锂、抢滩氢、开发光、扩容储”的多元发展策略,积极布局氢能、光伏、储能等未来产业。独立储能电站、云储能项目的建设,“源网荷储云”一体化示范项目的落地,以及被列入省级储能示范基地和未来产业集群,无不彰显着枣庄,已然敏锐地把握储能这一未来产业新赛道,标志着枣庄已从单一的电池制造,向“发、储、输、用”全环节延伸,实现了从“制造基地”向“应用高地”的能级跃升,跑出了“向新提质、绿电生金”的加速度。
产业的集聚、创新的迸发,离不开适宜生长的沃土。
一方面,以“软实力”打造营商环境的“硬品牌”。“事事讲诚信、厚道枣庄人”融入政府服务血脉的行动准则。从“无证明城市”建设到政务服务“午间不断档·全年不打烊”,从锂电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从涉企奖补“免申即享”到设立产业基金、提供精准信贷支持……枣庄通过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和暖心惠企的政策,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丰沛的“阳光雨露”。
另一方面,以“强支撑”构筑人才集聚的“磁力场”。出台专项人才政策,运行“枣工快递”小程序,实施“榴枣归乡”工程,为新能源企业精准引才近千人。特别是推动枣庄学院锂电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全国锂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创新动力。
乘能源变革之风,踏枣城奋进新路。我们坚信,枣庄必将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的澎湃浪潮中,继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的“枣庄智慧”与“枣庄力量”!(本报评论员)
阅读余下全文
登录后立即解锁全站精选内容
-
了解周评详情
-
查看行情月报
-
浏览行情综述
-
阅读优质资讯
-
分析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