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价6140万元!光伏跨界上市公司撤退!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4-10-24 18:05:53

10月24日,永和智控发布公告称,其于10月22日与上海国晟旭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晟旭升”)指定的第三方深圳市凡荣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凡荣实业”)签署了《关于普乐新能源科技(泰兴)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及债权转让协议》。......

10月24日,永和智控发布公告称,其于10月22日与上海国晟旭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晟旭升”)指定的第三方深圳市凡荣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凡荣实业”)签署了《关于普乐新能源科技(泰兴)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及债权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永和智控拟将泰兴普乐51%股权及其对泰兴普乐的全部债权按照一揽子交易的方式,以6,140万元交易对价转让给凡荣实业。

上述交易完成后,永和智控将不再持有泰兴普乐股权,泰兴普乐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此前,5月7日,永和智控就曾披露其与国晟旭升、泰兴普乐签署了《上海国晟旭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永和流体智控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普乐新能源科技(泰兴)有限公司股权收购意向协议》,永和智控拟将持有的普乐新能源科技(泰兴)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给国晟旭升。

不过,彼时永和智控表示,此仅为双方达成的意向性协议,能否正式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跨界追光求自救,踩对风口却遇寒冬

资料显示,永和智控成立于2003年,2016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该公司原本是从事水暖管件、阀门等业务。2019年其又逐步拓展了肿瘤精准放射治疗等医疗业务。

但奈何自上市以来,无论永和智控的营收或增或减,但净利润始终处于偏低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甚至在2022年永和智控净利润出现了亏损,也就在这一年其盯上了当时大热的光伏赛道。

于是在该年12月,永和智控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成为泰兴普乐的控股公司,切入了光伏电池环节。与此同时还建设了N型TOPCon电池项目1GW产能线,至此开启了“追光之旅”。

资料显示,泰兴普乐主要生产、研发和销售N型TOPCon电池IBC电池

根据永和智创2022年年报显示,其规划在P型向N型电池技术升级换代的计划下,以高效N型TOPCon电池片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主营业务,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手段,稳步扩大以中大型电站市场为主的光伏组件客户群体。

除此之外,在其自主研发的N型IBC电池专利技术及产品得到量产验证和客户验证之后,将迅速扩大N型IBC电池的生产规模和出货比例,力争成为行 业领先的第三方电池片供应商。

以现在的视角回看,当时的永和智控也算是踩对了风口

2023年TOPCon电池技术一跃成为主流技术。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TOPCon电池技术市占率从前一年的6%直接飙升至27%,在今年将会达到甚至超过70%。

不仅如此,在2023年9月,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宣布全力押注BC技术。相对小众的BC技术也有了头部企业“背书”。

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27日,泰兴普乐首批BC电池已顺利出货,其成为全球首家对外供应GW级BC电池片的专业电池片制造商。

如此,永和智控的业绩趁着这波东风就能起飞。但现实却给了永和智控狠狠一瓢冷水。

刚进入光伏行业不足一年的永和智控就遇到了行业寒冬,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探,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挤压……在此背景下,永和智控的光伏业务也出现大幅亏损。

永和智创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实现营收9.48亿元净利润亏损1.56亿元,同比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双双下滑。其中,光伏电池业务实现营收0.41亿元,毛利率为-190.25%

更糟糕的是,到了2024年,永和智控光伏电池业务依旧亏损。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0.42亿元同比上期亏损扩大125.78%。而光伏电池业务实现营收0.05亿元,同比增长93.24%;毛利率为-429.96%,同比下降340.74%。

可以说,光伏业务“卖的越多,亏的越多”。

连续两年的亏损让起初想跨界光伏自救的永和智控“梦醒”,如今只一心要撤离。

行业加速出清,多家企业撤退

不过,如今撤离光伏行业的远不止永和智控一家。

自光伏行业进入上行周期,成就一个个“造富”神话,众多外行企业“闻风而动”,卖家电的、搞养殖的、玩互联网的各行各业纷纷入局,有的像永和智控欲求自救,而有的则是想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甚至也有的就是单纯想要“蹭光”。

但当时有多豪情万丈,如今就有多落寞煎熬。时至今日,退出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

从2023年下半开始,奥维通信、皇氏集团、正邦集团、山煤国际等多家光伏跨界生们选择了撤退。

2024年也已有跨界企业先后叫停:

2月2日,医药企业向日葵发布公告称,结合目前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背景下,其决定终止TOPCon电池产品项目并注销项目公司;

7月11日,交建股份发布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收购无锡博达新能科技有限公司70%股权;

……

如果说在行业上行期,大多数企业或许还能分到一杯羹,但在需要真刀真枪拼实力的在下行周期,这些本就“根基不稳”、“实力虚弱”的跨界企业,或许最终的选择也只能是撤退。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

上拉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