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会 | 2024年光伏行业怎么走?这些大佬这么说…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4-02-28 18:42:42

2023光伏创新高,2024还能继续吗?......

​2024年2月28日,工信部发布2023年全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去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再创新高,涨幅均超60%。

同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3年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多位专家、领导对2023年的光伏行业发展情况及2024年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预测。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金磊致辞。他表示,当前光伏行业出现阶段性、周期性调整。2024年光伏产业将大概率继续深化调整态势,部分落后产能和竞争力不足的产能或将逐渐淘汰,具有技术优势的产能将更具竞争优势。

金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产业规范引导。修订、发布新版的行业规范条件,提高各项指标要求;同时深入实施《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产业的稳中有序发展。

二是支持产业的创新突破。实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落实《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大产业支持力度,促进前瞻布局,提升产业供应链的韧性,培育光伏智能生产力。

三是加强标准引领和配套建设。加快新版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质量监管,同时加大智能光伏的示范推动应用,培育有活力、有持续的产业生态。

四是加快培育国际合作新动能。落实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倡议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搭建对接合作平台,加强光伏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新模式,新动能。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光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再次实现新的突破。

但邢翼腾也提醒道:“光伏行业从业者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光伏发电仍然面临消纳困难、利用率降低等诸多挑战,特别是要清醒的认识到,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大幅增长,是上游价格超预期下跌,后疫情时代电站建设加速、以及风光大基地集中投产等多因素叠加的基础上出现的超常规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不是一种常态,希望大家要清醒的认识到。”

对此,邢翼腾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希望企业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合理控制扩产节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加强行业自立,确保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共同维护好过去多年来行业建立起的优势和声誉。

二是要坚持系统概念,推动光伏发电更好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充分利用上游成本下降的空间,合理承担系统调节成本,不断提高系统友好性,促进低成本能源转型。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咨询专家吕锦标作《多晶硅产业发展情况》主题报告。

会议上,吕锦标对2023年多晶硅情况作了回顾,截至2023年年底多晶硅产能达211.2万吨。2023年多晶硅扩产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供应充足,价格回落稳定在低位区间;同时,在多晶硅引领下,光伏价格下行,降本扩产,推动光伏发电从发电侧平价到用户侧平价转换。

吕锦标透露,2024年还将有166.5万吨多晶硅在年内投产,一共15个项目,其中6个项目为新跨界入局企业投建。其中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多晶硅项目投产较多,下半年将会存在个别项目延期。乐观估计截至2024年年底多晶硅产能将达370万吨

吕锦标指出,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调节多晶硅供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项目不赶工期,分装置投产,品质稳定提升后提产;2、现有产能降低生产负荷;3、不压缩停产检修工期,安排生产要素成本高或装置效率低的产线延长检修停车时间。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张森指出,从2024年,光伏行业再次进入大航海的2.0时代,与第一轮的应对当年欧洲、美国的双反的出海相比,第二轮的出海是应对全球化布局,甚至于是全产业链的出海,而不单是某一个生产制造环节。

他认为,在出海过程中,中国企业将面临两大壁垒,一个是绿色壁垒,包括法国、韩国等在碳足迹上的要求;另一个是黑色壁垒,比如政策方面的因素等。目前,中国光伏行业面临多重困境,价格暴跌,行业内卷,海外贸易壁垒等。

在张森看来,这一切的困境根源皆起于产品的供大于求,进而引发了市场的扭曲,供需失衡。从国内的光伏产业应对上来讲,要攘外必先安内,把中国光伏产业做强、做大、做稳定,而后才能有机会和有条件去跟国外的这些壁垒进行突破。

未来,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实现高占有率产品的供给。二要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要避免无序竞争。最后实现中国光伏布局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打造一种全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曹茜芮作《全球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与安全分析》主题报告。

报告中,曹茜芮指出,自2018年以来国际环境不断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出现3个新趋势:

一是链条在收缩。本土化、近岸化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新趋势。

二是规则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由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在此趋势下,抢占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的企业红利期已所剩无几;企业将再次回到“卷技术”,供应链将迎来新一轮转移,走向技术更先进、产业升级更完善的地方。

三是格局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由全球模式转向区域俱乐部的模式。

中国电力科学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中心副主任李庆在会议上作《新能源并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李庆指出,目前新能源并网面临一些挑战,第一个挑战是高效消纳比较困难;第二个挑战是稳定运行困难

李庆表示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将在以下4个方面:

1.新能源功率预测方面,未来重要攻关方向是对重大转折天气对于新能源发电的影响、提升预测精度延长预见期丰富预测结果形式

2.新能源消纳方面,加强新能源和各类灵活调节资源的协同规划和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3.新能源稳定控制方面,应加强风/光发电主动支撑控制新方法与理论研究,力发展构网型新能源实证与工程应用。

4.新能源并网涉及能源、电气工程、控制和气象等多专业,需加强多学科、跨行业的产学研协同攻关。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作《光伏发电政策情况及趋势分析》主题报告。在展望2024年时,她指出,在政策方面,预计分布式光伏项目管理政策将会在今年出台;分布式光伏的承载力提升的各类措施将在今年进入到落实阶段。同时,她希望在2024年可以在光伏发电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可以进入到实质性政策阶段。

此外,时璟丽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能源)能源所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可再生能源法(修改)》的研究、论证、修订的相应工作。希望把十三五和十四五以来有效的政策机制和预计在竞争期对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行业发展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支持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资深专家李琼慧作《光伏发电消纳情况分析》主题报告。

2023年,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8%,总体保持了较高利用水平。在会议上,对于下阶段的消纳问题,李琼慧指出,面向市场,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建立多元消纳保障机制,推动源网荷共担消纳责任是大势所趋。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

上拉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