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晶硅“生死战”:谁能熬过这个“冬天”?
多晶硅行业正经历寒冬,企业面临生存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升级、成本控制、市场多元化和政策支持等手段,才能熬过困难时期,实现行业的长远发展。......
多晶硅行业正经历寒冬,企业面临生存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升级、成本控制、市场多元化和政策支持等手段,才能熬过困难时期,实现行业的长远发展。
2023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下行搅动整个光伏产业链,谁能“剩”者为王?
光伏行业迅速由“过盛时代”快速转向“过剩时代”。
仅仅两年时间,硅料行业再度深陷产业周期“泥潭”,原本所期待的价格反弹不仅迟迟未能出现,行业状况还在持续恶化。
成本倒挂下,部分企业将会被行业周期的洪流所冲垮。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致密料的价格曾一度从2018年1月的15.5万元/吨跌至2020年5月的5.9万元/吨,触及当时成本线,导致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行业明星瞬间萎靡不振。
“硅料价格快速下降,主要是供求关系导致,前两年超高利润吸引了场内外大批资本进入,造成产能绝对过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告诉「能源严究院」。
不过,在他看来,此次多晶硅洗牌与过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多晶硅或很难再回到“暴利时代”。
01
“跌跌不休”
2024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下跌。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5月29日的数据,本周多晶硅价格小幅下滑。其中n型棒状硅成交均价为4.18万元/吨,环比下跌2.79%。p型致密料成交均价为3.73万元/吨,环比持平。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3.75万元/吨,环比持平。
近年来,随着光伏终端装机需求快速增长,大量资金涌入光伏行业,产能迅速扩张。随着行业产能集中释放,2023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迅速下跌,其中包括硅料行业。
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2023年底,高纯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平均售价较年初分别下降80%、58%、60%、45%,四季度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分别触及历史新低,组件价格进入“1元”时代。
而自2024年以来,硅片、硅料相继跌破成本价,跌幅均超过30%。因此,多晶硅项目减产、停产、延期的消息接踵而至。
2024年4月,中来股份宣布终止在山西省古交市投资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
2024年2月,艾能聚对多晶硅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产,原计划停产至2024年3月底,但由于未能如预期般获得订单,该公司决定将停产时间继续延长。
润阳股份在鄂尔多斯总投资80亿元的8万吨多晶硅项目于2023年1月开工,原计划于10月投产,但至今尚未收到项目投产的消息。
河南赛能硅业原计划于2023年10月投产的10万吨多晶硅一期及2万吨项目,目前进展不如预期顺利,工程仍处于建设中。
此外,多家硅料企业通过增加检修、减产等方式降低自身压力。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共计17家,据硅业分会透露,目前头部企业过半数已有检修计划。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头部硅料巨头公司业绩也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以硅料龙头大全能源为例,该公司2024年Q1实现营业收入为29.82亿元,同比下降38.6%;净利润为3.31亿元,同比下滑88.64%。
另一家公司新特能源,在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43.5亿元,同比下滑68%。
可想而知,二、三线硅料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严峻。
由于硅料价格暴跌,作为硅料的直接下游,硅片企业不得不承受原材料库存以及降价所带来的压力,往昔的好日子也就此一去不复返。
“在高库存压力下,部分小产能和老产能已经停车检修,绝大多数企业的挺价意愿较强烈,在低价情况选择压货不出货,仅有部分现金流困难的企业及新厂试料仍能接受降价成交。”硅业分会对当前硅料市场状况作出了这样的评述。
02
供需失衡
硅料价格持续下跌的背后,是市场供需失衡和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产量方面来看,自2019年起,硅料龙头的产能扩张规模极为显著。
数据显示,2019年通威股份产能为8万吨,到2021年迅速扩张至19万吨,而到2023年初产能增加至42万吨,目前,通威股份已形成45万吨高纯晶硅产能。这意味着6年时间里,其产能扩大了4.6倍。
2019年新特能源的产能为3.6万吨,2023年其多晶硅的产能上升至30万吨,产能增长7.33倍。并且2023年该公司的实际产量为19.13万,同比增长52%。该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同样长期处于高位。
协鑫科技在这轮产能扩张中也不甘落后。2021年,其产能为7万吨,到2023年已增长至40万吨,增长了4.71倍。
据协鑫科技助理副总裁宋昊介绍,目前协鑫科技已建成42万吨颗粒硅产能,加上另一个新项目的产能会达到48万吨颗粒硅。这意味着接下来该公司还会有6万吨新产能落地。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球总硅料产能约为240万吨,而组件的全球需求大约为600GW,仅需150万吨的硅料。可见硅料供给严重过剩,加剧了各家硅料企业的竞争。
其次,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已经严重到全行业亏损的程度。从2023年初至今,多晶硅产能持续扩张。然而,下游需求增长速度未能跟上上游供应扩张的步伐,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尽管4月装机量在增长,在各个环节,尤其是电池和组件的排产在上升,但由于硅片高库存,排产略有下降,传导至上游硅料。下游对硅料的需求不大,采购意愿不强,导致硅料价格下跌。
尤其是2024年第一季度,多晶硅供应已过剩。进入二季度,硅料企业纷纷提升N型料的生产比例,头部厂商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市场供需失衡更加严重。
宋昊进一步表示,产能过剩与供给直接相关,并且新的产能仍在释放。在两年前已经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跨界企业对投资风险预估不足,导致大部分投资项目处于亏损甚至破产的边缘。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硅料价格大跌,供需结构发生了改变。
“过去,库存通常分散在不同环节的企业中,硅料企业和硅片企业各自会保留一部分。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硅片企业不再储备大量库存,只保留了两三天的原料供应量,因为国内物流速度快,需要时能够快速补充。”吕锦标说。
供应商也能够及时提供所需材料,价格协商后第二天就能送到。这导致硅料几乎全部集中在少数几家硅料企业手中。这对没有下游布局的企业来说,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消化库存,唯有通过降价处理。
03
“暴利”时代终结
此次多晶硅洗牌与过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多晶硅或很难再回到暴利时代。
从2021年底开始,多晶硅价格开始暴涨。整个2022年,硅料价格更是屡创历史新高。其最高价格突破30万元/吨,一度触及33万元/吨。
过去硅料的高利润,使得硅料企业盈利颇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2022年,国内的硅料出厂均价涨幅一度超过300%。
数据显示,在硅料四家头部企业中,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协鑫科技及新特能源在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21亿元、309.4亿元、359.3亿元、368.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9.69%、185.64%、113%、66.68%。
同期净利润分别达到257.26亿元、191.21亿元、160.3亿元、133.9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217.25%、234.06%、215.31%、170.33%。
值得一提的是,头部硅料企业的多晶硅的产量集中度从2019年的69.3%提升至2022年的87.1%。
硅料行业的巨大利润吸引了许多企业纷纷投身到多晶硅的扩产浪潮中。自2023年以来,硅料价格逐渐下降,截至目前,跌幅已接近九成。据硅业分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硅料成交均价整体已跌破4万元/吨水平。
众所周知,头部硅料企业如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和大全能源在成本控制方面较强。那么,这些头部企业的成本线在何处?
通威股份曾公开表示,其多晶硅料生产成本在4万元/吨以内;大全能源在2023年报中透露,其多晶硅单位现金成本已降至42.7元/公斤(约合4.27万元/吨左右);协鑫科技则在2023半年报中披露,其乐山协鑫颗粒硅项目生产成本约35.68元/公斤,即3.57万元/吨。
硅料价格的下滑对硅料企业的盈利空间造成了严重挤压。按照通威股份披露的硅料生产成本低于4万元/吨来算,其盈利从最高时的26万元/吨急剧下降至不到1万元/吨,几乎缩减了26倍以上。
大全能源和协鑫科技的盈利也在成本线附近,而其他二三线硅料企业的成本更高,导致它们陷入亏损困境。
由此可见,硅料企业一年赚取200多亿元的盛景已经过去。而作为硅料的直接下游,硅片企业的黄金时代也随之一去不复返。
吕锦标认为,多晶硅产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但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集中在主要头部企业手中。虽然企业利润空间会变窄,但销售量会增加。总体而言,上市公司可以依靠薄利多销的模式来支持其发展和研发,硅料企业将重新聚焦制造业属性。
04
“最后一战”?
在吕锦标看来,2024年硅料过剩情况或许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悲观。
尽管价格已经逼近许多企业的生死边缘,但最大的希望是光伏装机容量还在增长,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增长性是确定的。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达到499GW,同比增长69.3%。随着光伏组件各大厂商持续扩增产能,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未来产量将继续增长,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将达到600GW。
另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的预测,全球2023-2025年的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为341GW、401GW和462GW,光伏新增装机量的持续提升对光伏组件的需求量提升显著。
可见光伏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供应量却更大。过去两年光伏产业超2万亿的巨量资本涌入,各环节产能扩张达2~3倍。
“目前市场情绪似乎有些过于恐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价格在5万以下的产品基本上没有成交量。”吕锦标说。
实际上,每吨3万多成交价的产品多为低质料,而主流的N型硅片仍能以9毛多的价格售出。随着产能逐渐出清,硅料价格有望回升,供需失衡也会在市场中得到调整。
在硅料产能逐步过剩的环境下,生产成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成本企业更容易被市场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能也将面临快速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然而,“危”与“机”往往相辅相成。面对产能过剩的现状,龙头企业看到了抢占市场的良机,它们利用自身优势逆势扩产。
不久前,通威在业绩说明会中表示,今年通威云南二期20万吨和包头三期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会如期投产。
大全能源原定2023年底投产的包头二期10万吨多晶硅项目,将于2024年上半年投产。协鑫科技今年投产徐州中能6万吨颗粒硅模块,到2024年底将有50万吨颗粒硅投产。
对于硅料龙头逆势扩张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看似矛盾,但一点都不奇怪。硅料产能建设周期需要1.5-2年,长于光伏其它环节扩产周期。
当光伏行业需求端出现变化时,硅料产能的调整存在迟滞性。因此,硅料企业提前扩产,有助于在未来光伏行业需求激增时抢占市场份额。
在此轮洗牌结束后,多晶硅市场格局将最终形成,同样意味着这是部分多晶硅企业的“最后一战”。
尤其对二三线硅料企业来说,能否熬过2024年至关重要。此类企业除了规避亏损、推迟投产以外,如果不想被淘汰,加速升级到N型料是必由之路。
对此,吕锦标表示:“未来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品牌和品质。多晶硅行业特别依赖品牌知名度。对企业而言,建立品牌至关重要。一旦市场认可某个厂的硅料质量,其声誉就会逐渐确立,企业要推广产品,就需稳定的品牌口碑。”
例如,颗粒硅是协鑫科技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与行业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棒状硅相比,颗粒硅在碳排放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由于颗粒硅的碳足迹比西门子法棒状硅的碳足迹降低了70%以上。与传统改良西门子法棒状硅电耗高相比,每10万吨颗粒硅可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
未来硅料市场将由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主导。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竞争将转向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谁能穿越周期继续留在牌桌上,今年或见分晓。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