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光伏突遭暂停,未来何处?未来何处?晶澳、隆基、天合…已纷纷加码
硌牙的“肥肉”。 ......
1月6日,晶澳科技在北京召开2024晶澳生态朋友圈跨年会暨新产品发布会。会上,晶澳科技针对海上光伏场景重磅推出了两个系列海上光伏组件。再次为持续火爆的海上光伏“加了一把火”。
不过,在晶澳新品发布前两天,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印发《关于统计海上光伏项目用海管理情况的通知》,要求各地汇报光伏用海管理现状,并暂停海上光伏用海相关申请或审批。
有人担心光伏“下海”遭遇暂停,前途未卜,但笔者认为,这看似一兜冷水的暂停“降温”,实则是为更好的起飞“助跑”!
龙头加速布局,下一个“战场”?
与陆地相比,海上光伏所处环境水域开阔,遮挡物少,日照时间长,光能利用率高,曾有研究显示,水上光伏发电量较陆地光伏高5%-10%。
目前,海上光伏组件主要分为桩基式和漂浮式两种,前者一般适用于水深小于5米的海域,多常见于渔光互补模式下,以达到多产业互补发展。而漂浮式则采用水面浮力支撑光伏组件,在水深较深,水域情况总体稳定的海域使用。
本次晶澳科技新品则涵盖了以上两种类型,湛蓝系列适用于水深小于10米或离海岸500米以内,地质稳定、水位变化较小的滩涂场地,采用桩基式安装方式;耀蓝系列适用于水深大于10米的近海区域,采用漂浮式安装方式。两款产品最高功率可达635W,组件最高效率最高达22.8%。
在发布会上,晶澳科技指出,全球海岸线长超100万千米,仅中国海上光伏装机潜力就将达到100GW。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沿海难涂面积超过15000平方公里,其中桩基式海上光伏可安装南积超过1800平方公里,滩涂桩基式光伏可安装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从理论上看,可安装海上光伏超过100GW,市场前景广阅。
当前,随着陆地光伏由粗犷进入规范,陆上光伏用地呈现逐渐紧缺状态,广阔的海域面积不仅可以缓解光伏用地紧张的局面,更能进一步打开国内新增装机量的天花板,由此被业内认定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在宽阔前景下,晶澳科技并非第一家推出海上光伏组件的企业。
而在去年12月底,天合光能也刚发布《海上光伏组件白皮书》,发布了满足海上光伏特殊的场景化需求,为应用端提供更高客户价值的海上光伏解决方案,更是在2023年5月取得TÜV莱茵全球首张海上光伏产品认证证书。
去年10月,我国首个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实证成功,采用的则是隆基绿能的组件。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协鑫集成、英利新能源、华晟、阿特斯、正泰新能等众多光伏龙头企业均已推出海上光伏组件。
可以说,海上光伏是众多光伏龙头下一个必争之地!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陆上光伏发展路径相似,在企业行动之前,多地沿海政府才是推动海上光伏的主要力量。
其中,山东是海上光伏最为“激进”的省份。
2021年12月,山东省发布《关于推进光伏发电海域使用立体确权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鼓励各市因地制宜探索利用已确权的养殖用海、盐田用海区域,科学布局光伏发电项目。
4个月后,山东在《山东省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方案》中率先确定,要打造“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总装机规模拟达42GW,同时加快装机固定项目开发,加快桩基机固定式项目开发,并打造“风光同场”一体化开发模式。
2022年5月,山东省能源局印发的《山东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海上光伏1200万千瓦左右,占比近1/5。
截至目前,已有山东、浙江、江苏、河北、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推动海上光伏发展。
不过,与传统陆地光伏相比,海上光伏目前仍处于产业早期,政策、产品成本、技术难点等多方面仍需时间。
去年4月,“首个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项目跑路”的传言在业内引发关注,在网传视频中,电站组件和薄膜均已消失不见。随后证实“跑路”项目为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场20兆瓦深远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当时就有专家指出,失散的光伏组件和薄膜大概率不是“飘走了”,而是“沉底了”,推测可能为波浪条件、机械设备问题引发项目事故。
而类似组件“跑了”的事件也并非个例,在国电投组件消失的同月,香港海岸出现大量散落漂浮光伏组件,在被发现时,大部分组件仍以阵列结构连接在一起。
在综合多家海上光伏产品卖点后,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发现,与陆上光伏不同,海上光伏组件更注重耐候性,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抗风、高温高湿、盐雾腐蚀及热斑效应。
技术以外,成本更是绕不开的话题。曾有专业人士直出,在同维度下,陆上和海上的光照条件相差无几,但后者建设和维护成本却远高于前者数倍。国信证券在去年12月初指出,1-12月,我国海上光伏累计招标3.74GW,中标规模达到3.3GW。但当时开标的中广核宁德200MW海上光伏项目大EPC中标候选价格区间在4.36-4.73元/W之间。
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仍显昂贵。
暂停或为更好“起飞”
除了提升技术、降低成本之外,在海上光伏的项目手续、用海许可证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也是不容忽视,在海上光伏方兴未艾之时,更亟需相关部门尽早出台明确政策规则,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1月4日,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印发《关于统计海上光伏项目用海管理情况的通知》,要求各地汇报光伏用海管理现状,并暂停海上光伏用海相关申请或审批。
同时,各地需2024年1月8日前汇总上报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地区海上光伏项目用海管理情况,包括已批准海上光伏项目用海情况、已完成市场化出让海上光伏项目用海情况、已受理海上光伏项目用海申请情况、已批准海上光伏项目用海市场化出让方案情况。
不难理解,此次统计调研海上光伏用海管理情况,或将是为下一步出台用海管理政策提供支撑。
阅读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