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M分析]多晶硅降价之路或才刚刚开始!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4-01-10 11:56:11

2023年,全国多晶硅平均价格为11.9万元/吨,同比下跌56.31%,12月均价为6.1万元/吨,同比下跌76%。近期,N型硅料价格有所走稳,然而P型硅料价格继续下降,已经跌破“6万”大关并继续下探。未来硅料价格能否企稳?......

根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统计,2023年,全国多晶硅平均价格为11.9万元/吨,同比下跌56.31%,12月均价为6.1万元/吨,同比下跌76%。近期,N型硅料价格有所走稳,然而P型硅料价格继续下降,已经跌破“6万”大关并继续下探。未来硅料价格能否企稳?笔者认为,2024年硅料价格将大概率继续以跌为主。

下游支撑不足

笔者在《国内光伏装机展望:2024年增长动能不足》一文中对国内2024年光伏装机量进行分析,认为2024年的光伏装机量增长动能不足,增速相对较小甚至不排除小幅回踩的可能。下游的支撑不足会导致硅料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加剧。回看过去几轮大的硅料价格上涨行情,无一例外均伴随着下游组件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21世纪以来的两轮硅料暴涨行情:

(1)2004-2008年:《可再生能源法》奠定世界光伏元年

2004年,德国发布修订后的《可再生能源法》,提高了各类可再生能源固定上网电价,鼓励私人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分布式光伏装机迎来快速增长,这一年也被业内定义为世界光伏产业元年,德国在2004-2005年连续两年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增长282%和42%,翻倍式增长,此后欧洲市场也迎来装机热潮,这带来了我国光伏组件和电池的大量出口,所谓的两头在外“一头”(市场在外)顺势形成。

2004-2008年间的需求进一步增长以及海外产能的谨慎扩张,使得供需不平衡加剧,2008年年中多晶硅价格达到了400-500万元/吨。美国、德国的主要硅料企业之所以在此期间谨慎扩张是由于在1995年~2000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半导体用硅料需求的下降让市场心有余悸,在此期间多晶硅价格从60万元/吨跌到了25万元/吨。正是由于海外市场的谨慎扩张叠加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才有了2007-2008年年中硅料价格的如日中天。

(2)2021-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 刺激需求迅猛提升

2021年海外国家放松疫情管控的情况不断增多,全球经济出现复苏,用电量需求快速上升。一方面是用电、用能需求上升,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电网的维护不足、线路的老化,油气投资的减少、运输的缓慢恢复,导致能源供需矛盾加剧,欧洲能源危机开始上演。2022年俄乌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欧洲能源危机。在此背景下,欧洲国家加速能源转型,光伏装机需求增长迅猛。2021年,欧洲27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速由2020年的17%迅速提升到43%,2022年进一步上升至47%,短短两年时间光伏新增装机量提高1倍以上。2023年,欧洲27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了55.9GW,增速依然在35%以上。

正是由于在此期间需求的增长以及多晶硅产能的扩张相对缓慢(硅料扩产周期较下游更长),才导致了2021-2022年硅料价格的快速增长。

海外市场之所以无法在组件环节与中国竞争,一方面既有中国企业的努力;另一方面,既然无法竞争,不妨让中国企业相互内卷,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海外只需要享受中国越来越廉价的组件产品,待到价格降到一定程度,再建本地化企业不迟,目前正朝着这一趋势演变。

中国的光伏内卷正在以非常可怕的速度推进

2024年,大部分光伏行业从业者都认为今年会是艰难的一年但未来会充满光明。但笔者看到了大量企业和项目在不断蜂拥而至,大家都选择了不看今天赌明天。当市场过分一致时,内卷则成了最终的归处。最近,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大声疾呼,“光伏人不能自己把路走死,降低成本要适可而止”。当行业内卷来临,降低成本是生存的条件反射。因为不降本,则比别人先死;降,还有一线生机。

根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数据,2024年,多晶硅投产产能将继续超过100万吨以上,除了投产还有已投产企业的提产,2024年供给端对价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开工端情况看,多晶硅产能投产后基本保持较高的开工率运行,而下游电池环节则恰恰相反,已经出现了开工率持续下行的问题。尽管N型硅料仍存在紧平衡,但随着P型硅料逐步向N型切换,下游的降本需求增加及硅料产能进一步增长的背景下,N型硅料价格重心或继续被迫下移。目前,市场上也存在优质产能不过剩的说法,笔者认为优质产能的不过剩对价格的支撑也会是阶段性的,因为优质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在上下游都在追求降本以及下游电站补贴面临更强的不确定性的阶段,光伏组件的消费降级必然会发生。在此过程中,电价的下降会打开多晶硅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硅料企业如何度过接下来的冬天?

相比下游组件、电池环节,硅料企业产能集中度高,企业数量少。尽管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然而一旦企业适度减产,供需很容易就会走向相对平衡。目前,不少企业刚刚投产不久,投资的资金还未收回,降本比停产的决心或许要更大,不卷死卷退部分企业或难以罢休。

笔者认为,度过这个冬天的企业,可能会有三类:

(1)第一类: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依靠自身强大的研发技术团队,实现更大水平的降本。

(2)第二类: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凭借自身资金、市场渠道等优势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或者与下游环节企业紧密合作,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相比于与下游企业形成合作,自身进行产业链协同发展则对团队、技术、资金的要求更大,风险也更大,需要企业更具有策略性。

(3)第三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海外多晶硅市场具有一定的机遇。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