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M调研 | 亚洲硅业:2024年充满挑战,技术和团队加持穿越周期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4-01-08 00:42:26

技术对抗周期!......

经历疯狂扩产、极致内卷、价格狂跌的2023年,多晶硅行业在2024年能否走出谷底、迎来新周期?

产能持续落地、下游技术快速转型、迭代大背景之下,硅料行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近日,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一行来到西宁,与亚洲硅业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体虎、亚洲硅业董事会秘书梁哲等高管团队进行深入交流,亚洲硅业认为,2024年或许很艰难、充满挑战,但未必如想象般的悲观

“2024年,应该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与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交流时,亚洲硅业董事会秘书梁哲如此表示。

梁哲表示,从上下游扩产节奏来看,2024年(对多晶硅行业)还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一年,但也未必如想象的那么悲观。

关于市场:“2024年会很难”,但无需过于悲观

目前,多晶硅行业已经进入阶段性产能过剩时期,行业预估2023年新增产能将超150万吨总产能超275万吨,而有机构预测,2024年还将有近145.5万新增产能落地。

供需关系的逆转也让硅料价格开始了“过山车”行情,援引硅业分会1月3日的数据,多晶硅最低价已来到5万/吨,较2023全年最高点23.73万/吨已跌去78.93%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2024年的市场竞争将比2023年更加激烈”,梁哲表示,但他同时也认为不必过于悲观,2024年“供需关系其实挺微妙的”,“通常说的产能过剩,过剩的是低端落后产能,而非头部优质产能。”

目前多晶硅行情基本已经触底,整体下降的空间并不大,但持续的低位运行和行业技术转型带来的产品高品质要求,对不少落后产能带来了清出的压力。梁哲指出,随着先进产能的不断落地,不具备技术及成本优势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累库甚至停产风险,这会加快一部分落后产能的淘汰。

而没有老产能包袱的新入局者,要实现按时投产,尤其是质量上满足N型电池要求,也并非一帆风顺。谈及此处,梁哲认为,作为一个高技术壁垒行业,新入局者短时间内在产能爬坡、产品市场验证、甚至团队磨合上存在挑战,这些都需要时间沉淀。

在种种因素叠加下,部分新产能极有可能面临开车即亏损的局面。由此,不少企业将考虑放缓投产节奏,这也将加剧未来产能的不确定性。

此外,他认为,当前硅料,乃至电池片、组件产品价格已经触底,在成本压力下,价格继续下降空间很有限,光伏产品的极低价格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刺激也不再明显。

关于发展:技术构筑不断“进击”的底气

面对当前的行业低谷期,亚洲硅业如何穿越周期?确保公司技术行业领先、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保持团队稳定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许是一条扎实打法。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由王体虎博士携手海外资本创立,目前已经成为多晶硅行业产能规模第六、销量前五的大型硅料企业。

2023年4月,红狮集团完成对亚洲硅业的并购,公司由此成为红狮集团控股子公司。目前亚洲硅业拥有多晶硅年产能9万吨在建及拟建多晶硅产能20万吨和工业硅产能25万吨,其中海东项目一期10万吨多晶硅已于2023年3月开工,预计将在2024年年内投产。

位于亚洲硅业总部的东川基地沙盘

随着新增产能落地的持续增加,行业内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大。不过作为行业老牌硅料龙头,亚洲硅业仍在多个领域内保持着领先的竞争优势。

2020年,亚洲硅业成为第一家取得隆基绿能N型用料认证的公司。在梁哲看来,这归功于公司多年来对技术的追求,技术创新深植在企业基因中。

公开资料显示,亚洲硅业创始人王体虎在创业前曾历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等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用梁哲的话来讲,科学家的背景,使得亚洲硅业在创立以来的17年间,一直将技术开发看得十分重要。

截至发稿前,亚洲硅业在手授权专利457件,其中发明专利118件,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打磨出了公司穿越多轮行业周期的底气。

亚洲硅业的人才队伍是多晶硅行业内最为稳定的团队之一。绝大多数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为公司自己培养、在公司工作超过十年以上,其中不乏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加入团队的创始员工。人才团队的稳定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安全生产和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公司也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让人才团队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增强凝聚力。

当下,随着光伏行业由P型向N型全面转型,TOPCon、异质结、BC等技术多点开花。梁哲认为,“目前看来行业提升N型料比例肯定是一个大趋势”,由此对硅料品质的提升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在技术和团队优势的加持下,亚洲硅业势必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此外,青海丰富绿电资源的加持也为亚洲硅业多晶硅产品在碳足迹上赋予了天然优势,在碳足迹认证愈发严苛的全球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将更具竞争力。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