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新花招!中国光伏企业赴美建厂或面临取消补贴风险!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4-08-01 18:04:09

如今似乎已经“黔驴技穷”的美国政府,下一步再耍出什么“花招”,中国光伏企业都不会觉得意外,似乎也没什么太值得担心的。......

已赴美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

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罗德·布朗等人周三提出“美国税收资金用于美国太阳能制造法案”(以下被称为“布朗法案”):与中国和其他外国对手有关系的公司将被禁止获得旨在促进国内能源制造业的税收抵免,以防止美国纳税人的钱,包括来自通胀削减法案的资金,流向中国控制的公司。

布朗法案由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议员比尔·卡西迪和佛罗里达州共和党议员里克·斯科特以及佐治亚州民主党议员乔恩·奥索夫共同发起,旨在对抗《通胀削减法案》恢复的先进制造业税收抵免。

对于“布朗法案”的提出,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完全意料之中。

五大中国光伏巨头美国布局逐渐成型

受地缘政治和美国阴晴不定的关税影响,中国光伏企业自去年不再追求“曲线救光”,而是直击目的地,掀起“赴美建厂”的浪潮。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龙头也纷纷加入其中。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家光伏主产业链企业(除Maxeon以外)在美国建设了电池或组件(或两者皆有)制造工厂,总产能已超25GW。

不过,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中国光伏企业深知,赴美建厂乃是一场“深入虎穴”的“作战”。对于是否能拿到补贴,更是早做了心理预期。

从上表可见,与国内产能规划相比,中国光伏企业在美的规划产能相对较小,且组件环节偏多。这正是中国光伏企业“不安”的试探。

至于补贴一事,业内人士就曾直言:中国光伏企业未必能拿到补贴。

所以大多数企业希望先通过投资门槛较低的组件环节进行美国产能布局,等熟悉当地环境、获得稳定可靠的IRA补贴后可能才会考虑进行更上游的扩产。

此外,“布朗法案”除了将中伤赴美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之外,恐怕欧洲光伏企业也“难逃其害”。

这些本就是冲着IRA补贴、选择“弃欧赴美”的欧洲光伏企业,最近因美国大选风向突变(特朗普上任几率大幅提高),而开始不得不观望、放缓赴美建厂计划。此时,“布朗法案”的提出,更是让其变得更加游移不定。

但业内有人士认为:“欧洲企业拿不到补贴的风险很小,毕竟在美国看来他们算自己人。”

“穷追猛打”的美国政府

众所周知,美国向来是千方百计地打击中国光伏企业。

十四年前,在中国光伏企业风头正盛之时,美国利用关税政策精准打击,使得一大批中国光伏企业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于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曲线救光”之路,“离家门口”最近的东南亚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第二个根据地。至此,东南亚也开启了他的“黄金跳板”之旅。

据悉,截至2023年底,东南亚地区的硅片产能超过30GW,光伏电池产能为59.8GW,光伏组件产能为90.6GW,这些产能绝大部分均由中国光伏企业所控制

然而美国近些日子以来也再次盯上了“东南亚”。随着美国对东南亚为期两年的关税豁免政策的到期,美国便开启了对其新一轮的双反调查。虽然目前加征税率未定,但据此前媒体报道税率最高或可达270%。

如今美国议员再提出“布朗法案”,无疑是想将中国光伏企业一军,继续打压其发展的可能。经验丰富的中国光伏企业已然寻到其他“出路”——“牵手”中东。

反观美国,在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长达十几年的“精准打击”之后,中国光伏行业赫然成为世界第一;美国本土如今却连产业链的布局都未完善,而其进口的光伏产品中有一半还来自中国光伏企业。岗位。

资料显示,“201条款”在2018年首次实施后,美国确实开设了新的组件制造工厂。但美国的需求远远超过其在美国国内的供应量。而在2021年,“自‘201条款’实施,美国有超过10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未得到开发,减少了约6.2万个就业,”SEIA副总裁John Smirnow曾公开表示。

美国的穷追猛打究竟“坑”的谁,大家心知肚明。

如今似乎已经“黔驴技穷”的美国政府,下一步再耍出什么“花招”,中国光伏企业都不会觉得意外,似乎也没什么太值得担心的。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

上拉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