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铁王座”易主,新王成长仅2年

能源严究院 · 2024-03-18 09:05:40

该公司利用其在电力电子、控制、软件研发上60多年的经验,成功将核心技术应用于储能行业,推出了多种定制化解决方案,并且在储能装机和中标规模上取得了行业领先地位。......

中车株洲所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技术优势,还源于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持续的创新。在李东林的领导下,中车株洲所以其灵活的战略和管理,成为了储能领域的领军企业。

若论谁是储能行业当今风头最盛的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定能拔得头筹。

3月13日,CNESA发布了2023年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榜单,中车株洲所将海博思创赶下了盘踞两年之久的“铁王座”,首次登顶。

值得注意的是,中车株洲所的储能业务部门成立仅仅2年。

作为一家央企全资控股子公司,中车株洲所之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民企扎堆、疯狂内卷的行业封顶,离不开董事长李东林的掌舵。

△来源|中车株洲所官方微信公号

过去35年来,李东林从大学毕业踏入这家公司以来,见证了它的变与不变。1989年7月,22岁的李东林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牵引及传动控制专业本科毕业加入中车株洲所,历任副总工程师、轨道交通事业部副总经理、制造中心主任、营销中心副总经理,以及旗下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总经理等职位。

经过一系列岗位的洗礼,李东林勇挑重任,于2015年12月起任中车株洲所董事、总经理及党委副书记。2018年5月,入职29载的这位轨道交通老兵升任中车株洲所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开始全面掌舵这艘横跨交通、能源两大领域的巨轮。

目前,李东林还兼任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董事长,曾任时代新材董事长。

在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央企改革向来犹如戴着镣铐起舞。而中车株洲所却能够在储能乃至更广泛的新能源赛道上,凭借丝毫不输民企的灵活身段和打法,取得骄人成绩。

李东林对此曾表示,自己从来不追风。但他却率领着这家央企子公司一直屹立在时代的潮头上。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01

狂奔的“黑马”

1月29日,在中车株洲所年度表彰大会上,李东林将“时代最佳创业者”奖杯颁给了储能团队——综合能源事业部。

“新兵出道,与时间赛跑,同强者过招,血海市场杀出重围。……赛道又热又卷,你们很拼很燃,拼出规模,拼向头部。”一串热切激动的颁奖词,彰显了李东林对该团队的赞誉有加。

2023年,在整个中车集团,中车株洲所大放异彩。据寻熵研究院统计,2023年,无论是新增储能项目并网规模,还是储能采招中标规模,该公司都居于行业首位。

令人诧异的是,这匹储能业内耀眼的“黑马”,成立仅2年时间。

2022年2月15日,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正式揭牌,当年6月30日完成工商注册,成为中车株洲所八大业务单元之一,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集中式大储到分布式小储等多种定制化解决方案。

为了鏖战储能万亿级赛道,中车株洲所抽调了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总经理由中车株洲所副总徐绍龙担纲,这位80后也是轨道交通与新能源装备变流与控制技术专家。团队员工共计近百名,平均年龄仅32岁。

当年,这个新的业务部门即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储能装机3GWh,框采中标3.2GWh,新签订单40亿元,跻身全国前五。

这匹“黑马”的足迹遍布全国,先后在新疆、内蒙、湖北、湖南等10多个省份或自治区中标项目超20个,并网18个项目,客户覆盖了国家电投、华能、中广核、华润等「五大六小」集团。

即使是在2022年最后一天,该公司也没有停止捷报:当天,湖北省内单体最大集中(共享式)储能电站-大唐龙感湖100MW/200MWh储能示范项目成功并网。

在GGII的2022年锂电池储能系统出货量增速榜单中,中车株洲所以3000%的增速位居第一。

随后的2023年上半年,中车株洲所再度创下佳绩,半年交付量与上一年相当,累计交付逾6GWh。

今年刚开年,这家低调的株洲储能“新贵”便狂揽10余个项目,最近斩获的是大唐集团年度LFP储能系统框架采购1GWh订单,报价13.7亿元。

在屡创业绩新高的同时,中车株洲所也因频繁击穿行业底价的报价成为业界公认的「价格卷王」。

在2023年11月28日开标的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MW/900MWh储能系统采购中,中车株洲所首次给出了0.638元/Wh的最低报价。

而在今年2月的青海海南州铁盖、贡玛两大储能电站储能系统采购中标名单中,该公司从近30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再次拔得头筹,以超过3亿元揽获两个标段,0.592元/Wh的报价再度令人大跌眼镜。

价格与速度至上,储能界大杀四方的中车株洲所,离不开极致降本、产品迭代创新,而这些战术其早已在轨道交通电气牵引控制技术领域磨炼得炉火纯青。

在综合能源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唐远远看来,中车株洲所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中车株洲所在高铁领域累积60多年的电力电子、控制、软件研发经验关系密切,该公司入局储能赛道首先切入的就是核心设备变流器,再与产业链上下游如电芯企业协同开发系统,具备先发优势。

事实上,中车株洲所的「前半生」已在轨道交通领域打下了坚实的霸主地位。

资料显示,中车株洲所始创于1959年,前身是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现为中国中车全资核心子公司,主打产品包括列车牵引传动和控制系统等,被称为中国高铁“大脑”和“心脏”,市占率超过50%。

作为我国轨道交通牵引动力技术变革的先驱、高铁金名片的承载者,中车株洲所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的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曾见证中国首台电力机车的诞生。

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积淀了“算法、器件、材料”三大内核技术,在此根基上,“长出”了轨道交通、清洁能源、汽车与工业三大产业集群,业务延展至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驱、海工装备、工业电气、智轨快运系统等八大细分板块。

△来源|中车株洲所官网

“通过轨道交通多年沉淀,算法、器件和材料共同铸就了我们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能量变换技术,这种技术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延伸出了风电、光伏逆变器、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等。”李东林近期接受央视采访如是说。

中车株洲所其实并非储能新兵,比如其储能逆变器便是来自光伏逆变器的技术平移,而后者则来源于轨道交通领域的辅助变流等。

据悉,中车株洲所已深耕动力电池行业超20载,具备电池PACK、电池簇、BMS、PCS、EMS、储能系统全产业链生产能力,推出了中车储能系统(CESS)。其在电池储能之外,还部署了飞轮储能、抽水蓄能以及氢燃料电池等技术路径。

中车株洲所不仅在储能领域夺魁,在新能源各大领域也可谓「全能选手」:

2013年以来,风电产业连续多年突破百亿规模,成为继轨道交通、新材料之后的第三个百亿产业;

2023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市场中标容量行业前三,其中集中式逆变器中标容量行业第一;

2023年光伏产业预计营收50亿元左右,从无名之辈升级为一线光伏玩家;

在乘用车电驱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纯电、混动两大电驱动系统集成平台,累计量产超过60万台套。

如今,在储能业务的牵引下,中车株洲所业务保持了强劲增长,同时打造了中国中车驰骋的新引擎,与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等共同构筑起这一轨道交通巨擘的四大业务板块。

作为中国中车旗下四小龙之一,2023年,中车株洲所营收近523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大关,利税贡献超60亿元。在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中车株洲所的营收、营业利润均位居中国中车四大核心子公司之首,成为其利润奶牛。

△数据来源:中国中车财报;制图:储能严究院

中国中车财报披露,2023年上半年,储能设备隶属的新产业业务大增21.03%,大超7.39%的整体营收涨幅,该业务板块相比2022年7.36%的增长亦有大幅提升。

财报进一步揭示,2022年,中国中车对中车株洲所投资超过7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接近120亿元。这一投资规模是其它兄弟子公司以及储能同行都难以企及的。

02

“危机与发展”

当前,中车株洲所拥有“交通、能源、材料”3大百亿产业,员工1.8万名,下属13家主体,培育了两家上市公司、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1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海外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IPO化的高端产业集群。

当我们试图破解这艘巨轮成功的密码,关键词竟然是“危机感”。李东林表示,“我们必须始终敏锐倾听市场需求,以不断创新驱动高质量成长”。

事实上,中车株洲所从一个央企二级科研机构起步,如今已经蜕变为一家科技型企业集团标杆。

中车株洲所的今天,源于40年前的一场变革。

1984年,在全国数万家科研院所中,中车株洲所率先“自断皇粮”,摒弃国家事业费制度,转为有偿合同制度,开启了铁道部下属4家研究所自主经营试点的破冰之旅。

扔掉“铁饭碗”之后,1984-1992年,该所科研成果95%以上应用于生产,销售总额从714万元激增至8140万元,增长超过11倍,利润增长64倍。

到了2000年,中车株洲所实现了从铁道部的完全脱钩,变更为中国南车、北车共同持股,成为南车集团旗下科技企业。

此后,中车株洲所继续推进产融结合,子公司时代新材、时代电气分别于2002年、2006年成功上市。

2015年,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中车株洲所自此成为中国中车全资子公司。

历经多年变革,2021年,中车株洲所成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典范,成功入选中央企业“双百企业”专项考核39家标杆企业之一。

据悉,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中车株洲所首先是分层分类整改,从战略层面对产业进行分类,具体分为支柱型、成长型、培育型和退出型,在支柱型保持绝对控股比例,成长型科技公司则相对控股;

其次,中车株洲所对员工实施“3+X”的薪酬分配方式,并配套中长期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项目跟投、岗位分红、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现金与股权激励双轮驱动。

如今,中车株洲所超过1600名核心骨干员工成为该公司同舟共济的事业“合伙人”。

至于中车株洲所业务基本盘的壮大,以及新能源业务形成燎原之势,也是脱胎于21年前一场以“危机与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及其余波。

居安思危、主动谋变,中车株洲所自此确立了“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的战略方向,坚守轨道交通主营业务的同时,利用行业根技术进行产业化延伸,构建多元产业集群。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2006年以来,中车株洲所跨界动作频繁,相继成立风电事业部(风机)、时代电动(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光伏工作组(光伏逆变器)。

除了体制方面的不拘成规,中车株洲所的企业文化内核并不复杂,李东林将其精炼为八字箴言:唯实、尊重、创新、成事。

李东林解释称,唯实就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如今500亿的产业规模,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半导体、传感器、新能源汽车、风光储新能源等“风口”上的产业,都是深耕数十年,努力构建“风-光-水-储-氢-碳”一体化生态链闭环,才迎来了碳中和目标的历史性机遇。

△数据来源:中车株洲所,部分年份利润数据缺失;制图:储能严究院

“守正创新”则是中车株洲所的内在基因。中车株洲所每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8%,研发强度在央企中位居前列,其中超过20%投入基础开发。

据了解,中车株洲所汇聚了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0余名博士、4300余名硕士、超过7000名研发人员,设立了3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通过青年科技人才池、科技跟投、科技人员参与混改持股等举措,形成了优越的激励保障机制。

穿越过多次产业周期的李东林认为,中车株洲所现正处于最佳的技术和产业布局时期,正站在新一轮创业的前沿。

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中,中车株洲所涵盖了其中六个,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等,展望未来,潜力无限。

2023年,李东林为中车株洲所擘画了“向头部进军,创世界一流”战略蓝图。他表示,“十四五”中车株洲所要打造200亿元的产业增量,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和新能源是布局重点领域。

在李东林看来,中车株洲所在的新能源领域,从器件到部件,再到整体装备拥有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基础。未来,其将在发电、输配电、用电等多个环节展现实力,包括交通电气化、车网互联、虚拟电厂、综合能源系统和新型电网建设等领域。

“双碳产业是万亿级赛道,中车株洲所具备良好基础、大有可为。”为招贤纳才,李东林曾向清华大学毕业生发出诚挚邀请,“拒绝内卷、拒绝躺平,我们公司上下都充满创业的激情,能够为每个人提供足够的舞台施展抱负”。

在2023年,中车株洲所对应届生的吸纳量达到空前高度,近1000名毕业生加盟,其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毕业生。他们被株洲这座具有独特魅力的二线城市所吸引。 

得益于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机这三大领军企业的带动,株洲成功集聚了千亿规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群。

据悉,在这里,仅需一杯咖啡的时间,便能聚齐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这样的产业集中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更多年轻血液的注入,在未来蓬勃的新能源产业革命大潮中,属于中车株洲所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大幕。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