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活该赚钱!

数字新能源DNE · 2023-08-25 09:14:52

在合纵连横多年后,光伏之王通威猛然发现,家门被堵了。......

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合纵连横多年后,光伏之王通威猛然发现,哪怕已经做到开放股权、十年克制不碰组件,竟也还是沦落到被同行堵在家门口

既然如此,老实人也耍起了流氓行径,200亿投向硅片也不是不可。

01 硅料起家,“低”字诀发家

在8月21日公布的半年报中,数字新能源DNE 注意到,通威宣布公司硅料成本已经降低到4万元/吨以下,4万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本网在今年3月统计的2022全国硅料产能排行榜,除去协鑫颗粒硅外,作为仅次于通威的新特能源,今年上半年硅料成本约6.88元/吨,几乎是通威的一倍。若说新特是因上半年检修导致成本上涨,那与业内另一成本控制的“高手”大全能源的对比,或许更有比较性。

2023年,大全在半年报中披露,硅料成本为5.136万元/吨。做个简单粗暴的计算,如果大全今年上半年出售的76833.25吨硅料的生产成本按照通威最高4万来算,则能给大全多带来8.73亿利润,也就是公司上半年总利润的近1/5。

而这尚不是终点,根据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透露,在目前4万/吨的基础上,第八代永祥法还会再降每吨2000元到3000元的单位成本。

在这个成本下,能与之一战的只有昔日龙头,如今的颗粒硅之王协鑫科技,2023年3月底,协鑫徐州基地颗粒硅现金成本约3.424万元/吨,生产成本约4.015万元/吨,后续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通威股份旗下永祥股份乐山生产基地

在远超同行的成本优势下,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何通威能成为所有公布2023年中报的硅料企业中,唯一实现净利同比增长的企业。2023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实现营收740.68亿元,同比增长22.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7亿元,同比增长8.56%。

前四大硅料龙头中,大全能源净利润44.26亿,同比下滑53.53%;新特能源净利润47.59亿,同比下滑15.28%,协鑫科技暂未公布数据。

在降本这条道上,通威远不满足,公司构筑起多晶硅产业护城河后将触角延伸到上游,在包头市达茂旗和广元市苍溪县布局了30+40万吨工业硅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拟于 2024 年底前建成投产,届时通威硅料成本将进一步压缩。

通威苍溪县年产4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项目签约现场

02 技术抉择,专也要广不能丢

在今年5月的2023SNEC展会上,通威股份董事长、CEO刘舒琪明确表示:通威在下一代光伏技术路线上,将选择TOPCon和HJT并列同行。而这也是业内首家明确表态同时押注两条路线的一线企业。

在指望通过电池片技术降本的光伏行业,电池技术的更迭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哪怕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在押注某一路线时也是成则一鸣惊人、败则一败涂地。此前硅料龙头协鑫就曾因错押铸锭单晶产品,致使公司硅片业务走入死胡同。

在行业P/N迭代之际,N型技术变革带来的商机已在眼前,不可错过。晶科选择TOPCon、爱旭豪赌ABC、东方日升全力推进HJT,但无论各大龙头走哪条路,新技术的突破都尚需投入大量资源,分身乏术。在此背景下,通威又有何底气敢为人先做出两手抓的决定呢?

或许我们能从其对技术的执着以及独到的前瞻性布局中窥见一二。

通威电池片产线

2013年,国内光伏行业历经欧美双反打击后奄奄一息,彼时通威以8.7亿收购了昔日全球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单体规模最大的合肥赛维。

经过多年发展,凭借着“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战略思路,公司在2019年,P型尚未唱主角的时候就已经在储备布局N型电池技术,并在当年财报中透露,“PERC+、TOPCon、HJT等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研发上先后取得一定进展”。

2022年,通威自主研发的TNC(Tongwei N-passivated contact cell 通威N型-钝化接触电池)电池拿下“2022年度科创力产品”、“2022年度“零碳中国"十大创新技术”。

这项从2020年开始研发的电池技术凭借着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衰减和更好的温度系数弱光响应更好等优势领立N型技术潮头。以通威自产的182尺寸72版型半片组件为例,与传统PERC双面组件相比,平均单瓦发电量增益高3-5%

今年7月25日,通威宣布公司首个9GW TNC 电池产线目前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达25.7%,良率98.2%,在三季度完成产线SE升级后,产线效率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次提升0.2%以上。

随着7月彭山基地16GW一期产能的落地,公司TNC电池产能即将达到17 GW,2024年上半年双流基地投产后,这个规模将扩大到66GW。

通威TOPCon技术研发成绩优异,HJT技术实力提升也不遑多让。公司基于HJT技术的THC产线已完成双面纳米晶开发,当前最高效率26.49%,组件功率732.6W(210尺寸66片版型,TUV南德),良率达97%以上。

就在8月22日,通威再次宣布公司THC组件刷新半年内的第四次记录,以功率743.68W 转化效率23.94% 的成绩砌起行业技术新高度。

既要精,也要广。TOPCon、HJT双头并进之际,公司首条IBC电池试验线已于去年7月成功下线第一片电池。同时,在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方面的研发也在逐步推进。

在电池环节,通威已连续6年蝉联全球电池产能规模第一、出货量第一的宝座,据今年中报披露,到2023年底,公司将形成80GW的产能规模,并在2024-2026年扩产至130-150GW。 

03走下高台耍流氓,保家卫土?

“越认为自己行,离差不多不行就不远了,分工才能使得整体行业进步的更快。”今年7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汉元再次明确对专业化的立场。

就是这样一个强调专业分工的企业在2022年下半年却突然在组件领域开始大举攻伐,以低价倾销的战略迅速收割市场。

通威盐城组件生产基地

2022年8月17日,华润电力第五批组件集采中,通威以1.942元/瓦的最低价中标,而此前infolink 7月14日的报告显示,国内国内组件报价仍在上抬,均价已到2-2.1元/瓦。

随后9月6日的广东省电力开发有限公司2022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采购(标段一)中,通威再次报出1.981元/瓦的最低价。

当月20日,通威再次以1.97元/瓦的价格力压其他厂商,入围国家电投2022年度第四十四批集中招标唯一中标候选人。

一周后的大唐集团2022年四季度P型、N型光伏组件招标采购及陕西2022-2023年组件打捆采购中标候选人名单中,通威毫不意外出现在6家入围企业名单之中。

不仅9月,截至去年12月底,据媒体报道,通威所有中标项目报价均在2元/瓦以下,而截至今年1月4日,国内单晶复投料均价仍处于17.82万/吨的高位阶段。

一方面,凭借上游硅料价格优势,通威将低价用成了一把利器,在国内地面电站招标中所向披靡。而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也在不断向组件倾斜,对内公司在短短半年内组起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团队阵容。对外,各种营销不断,密集亮相国内、北美 、欧洲等全球各地光伏展会。

今年5月的2023SNEC展会中,公司正式向外推出基于TOPCOn、HJT电池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TWMNG-72HD大矩形片组件TWMHF-66HD组件

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国内动作不断,更看重品牌溢价的国外市场也是大跨步迈进

2022年12月与澳大利亚组件分销商Blue Sun Group的第一笔订单打开了通威组件海外市场之路。

10天后公司再次与杭州海兴电力科技签署供应协议,联手拓展南非市场。再之后是通过与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欧洲光伏分销商PVO international、奥地利Minlea等企业的供应合同打开欧洲市场。

在“低价”与“快”的战略下,通威这个组件“搅屎棍”的流氓打法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

2022年,通威凭借不到4个月的时间,以7.94GW出货量跻身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排行榜第十。同时,公司也在围绕盐城、金堂、南通三大制造基地,加速推进组件先进产能建设,截至6月30日已形成55GW组件产能,到年底的目标是80GW。

这个成绩足以让同时让新老玩家眼红,对于通威的突袭,不论是业内还是通威内部普遍认为是时机到了的顺其自然,在硅料、电池双领域的优势下,进一步保障公司光伏业务的稳定发展,但在其开创者刘汉元看来,却不尽然。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汉元将通威进入组件的选择形容为“理想与现实差距下”的无奈。在他看来,早在2013年就有组件产能的通威一直在克制地维持和强化组件的研发,弱化市场的参与。但理想抵不过现实,同行的一体化走到通威门前,把通威的家门堵了。

所以,想走专业化的通威,拿“一体化”当武器打响了“保家”战争。

04 梦碎“虚拟一体化”只能下场干硅片!

《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诚如刘汉元所言,通威此前曾做过努力,以避免短兵相接。

8月21日,在公布半年报的同一天,通威豪掷200亿正式宣布补齐一体化最后的缺口——硅片。

公司计划在四川乐山建设两大基地,配套32GW硅棒、32GW硅片及32GW电池产能。两大项目预计同时在2024年底建成,并于2025 年底达产。

而这个时机锚定的正是业内认为的2025年光伏爆发期,预计到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330GW。

此前业内认为通威暂不进入硅片领域,与该行业内TCL中环、隆基双寡头盘踞有关,同时也是考虑到避免与现有硅料顾客正面竞争。

但数字新能源DNE查询后发现,其实在2020年11月,通威就曾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了硅片领域。

2020年11月18日,通威联手天合光能成立合资企业,在四川共同投资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拉棒项目、年产15GW切片项目、年产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其中通威旗下永祥股份持股65%,天合光能持股35%。

天合与通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种相互参股的模式并非通威第一次使用,早在2017年,隆基就作为参股方持有了通威旗下永祥新能源15%的股份。随后19年,双龙头在SNEC 2019展会上再次合作,通威战略入股隆基股份宁夏银川15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公司30%股权;隆基则按照对等金额战略入股通威股份包头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对等持有项目 30%股权。

此后,双巨头的合作不断加深,隆基更是在2020年,2022年多次注资通威旗下永祥新能源和云南通威。

在携手隆基、天合以后,通威也顺利在2021年2月拉晶科入伙,通威按30%股权比例战略参股晶科能源15GW硅片项目公司,晶科能源按35%股权比例参股通威股份4.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公司。

再之后,京运通……

通过近两年的合纵连横,彼时的光伏头部企业已经明确形成了“协鑫+中环”、“隆基+通威”的两大阵营。带头牵线的通威斩获颇丰,在避免正面竞争后和平地填补了公司产业链空白,并确立了垂直一体化的“通威模式”。

这种龙头间抱团式的参股在2021年之前的光伏业内成为一种潮流,硅片企业晶科、天合、TCL中环等企业向上游寻求稳定的原料供应,而通威、协鑫等硅料企业则谋求与下游深度锁定。

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在晶科、通威合作后曾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将有利于发挥双方在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行业内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夯实和提升双方的行业优势地位,共同打造专业分工、共促共赢的行业发展生态

但这种龙头组局打造“硅片-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模式的形式随着182与210阵营对抗及后续内部的分化,单体企业一体化浪潮的来临而逐渐解体。

通威在此前多年的攒局也越来越难维持,正如当初业内调侃通威上下参股模式是“虚拟一体化”一样,照此定义,“虚拟”注定不长久,只不过梦醒以后,光伏巨头们仍难摆脱一体化的宿命

一两百年来的工业革命,已经一次次证明,分工才能做得更专、更精、更强,分工才能使行业进步得更快。在通威即将完成从工业硅到电站全产业链一体化之际,刘汉元仍不断强调通威对专业化分工的坚持,“每个环节都做,可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原谅和失去竞争中,失去对市场的参与和把握,凡是干得越大的都越平庸”。

现如今,盘子已经铺满的通威能打破魔咒走出一条新道吗?

阅读余下全文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