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击组件功率虚标,40家企业自愿戴上“紧箍咒”
引发的索赔案件也时有发生。......
11月21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文表示,此前协会起草的《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目前已有40家企业完成签约,覆盖了将近占据国内产能70%的组件企业。
今年下半年,光伏组件功率虚标问题卷土重来,同一块组件产品不同机构测出的标板功率大相径庭引发热议,因此引发的索赔案件也时有发生。
10月24日,中国光伏协会发布关于征集《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签订单位的通知,要求签署单位自愿加入并自觉遵守《公约》,严格自律,接受监督。
难以界定的虚标
组件功率虚标指的是组件实际功率小于该组件的标称功率,后者为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额定输出功率,是组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发电量紧密相关。
目前来看,组件功率虚标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交货时,直接拿低功率组件打上更高的标称功率进行交付。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一开始就标高组件功率并对外宣传售卖。
在18年531新政之前,高补贴刺激下的行业鱼龙混杂,不少商家直接拿低功率充当高功率组件售卖。2016年一张截图曾在光伏圈内流传,图上之人直接要求按照80W功率生产组件,但是要求150W,18V的参数和尺寸。
发生在同年的(2017)鲁1481民初1239号案件中,宇浩光伏公司购买的243块250W的光伏板中,带电运行输出功率只有140-160瓦/每块,最低功率甚至只有125.04W。
此后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市场大浪淘沙下,这种明晃晃的虚标行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隐蔽的方式。
组件在生产中,受生产条件及检测方式不同的影响,实际功率或与标称功率存在一定偏差。大概在2%-3%,在组件功率普遍不高的时候,这个范围内的差异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并不大,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表示,“这2%-3%的差异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虚标’,专业名词应该是‘测量不确定度’”。
在组件功率普遍500W以上的当下,“测量不准确”可能就造成每块组件功率虚标高达15W,如果是当前厂商700W以上旗舰系列产品,具体到每块组件上的功率差值则将更大。
在查询资料过程中,数字新能源DataBM.com注意到,在今年下半年组件虚标问题再次成为热点之前,这个问题似乎曾一度消失在行业中,而这段时间正对应着PERC组件成为顶流的时候。
业内人士表示,组件功率差异现象和市场检测机构较多、标准未及时统一有一定关系。在PERC时代,因为行业发展比较成熟,各检测机构之间经常对标,其功率误差能够控制在2W、3W的水平,虚标空间较小。
随着技术更迭,N型组件正逐渐代替P型组件成为新一代主流产品,但组件的检测标准却尚未统一,三方检测机构的标准同样不同,难免出现一块组件测出多种功率的情况。
而这,也成为了一些厂商牟利的基础。
虚标背后的“商机”
今年9月,中国计量院巡标发现,部分光伏厂商的生产的组件第三方机构标定功率数据相差巨大,其中一组72版型的双玻组件,标定功率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竟高达14W。
按照InfoLink 9月6日公布的TOPCon双玻组件价格1.33元/W计算,消费者将为每块组件不存在的14W多付18.62元。
自去年以来,受光伏行业热度吸引而来的新入局者纷至沓来,这也引发了组件行业激烈的竞争,价格战频发。截至发稿前,组件价格已跌破1元/W大关,突破了不少企业成本线。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为王”逐渐成为了企业生存下来的不二法门。
在竞争压力下,利用检测漏洞变相抬高价格,控制成本成了一个隐蔽又稳妥的方法。
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前段时间对媒体表示,今年组件价格下降超出了企业最早的预期,没想到会下跌得这么剧烈。此外降本的方法有很多种,行业里出现了功率虚标,甚至头部企业都功率虚标,也有硅片不断减薄的,甚至胶膜厚度、边框变薄等等情况,都有出现。
同时,已出现企业因组件功率虚标被欧洲客户索赔的情况。
另外,在这条利益链条上,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发现,组件检测机构同样乐在其中。
目前,国内组件功率评测认证机构主要有TÜV莱茵、TÜV北德、TÜV南德等,这其中,TÜV北德的光伏组件业务开设最晚,市场份额也低于TÜV莱茵及TÜV南德。
曾有某调研机构将四块N型组件分别送检包括TÜV莱茵、TÜV北德、TÜV南德在内的共四家检测机构,结果显示,TÜV北德的标板功率普遍偏高,其中差值最高可达7.85W。
自律更需他律
组件功率虚标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严重破坏行业生态。
但如何解决光伏功率虚标乱象?一方面靠企业自律,但更需他律。
目前,组件行业的乱象不止组件虚标,前段更是传出某企业因组件隐裂问题被逼至朋友圈曝光维权。
在本次行业起草的自律公约中,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发现,该协议不仅对光伏组件生产商进行了规范,对计量机构及提供一级标准组件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和提供量传服务的第三方机构都均做了相应义务的承诺。
截至11月21日,已有40家企业做出了自律承诺,未来,留给不良商家钻营的空间将越来越少,倒逼企业将重心回归技术创新。
阅读余下全文
